【傅月庵】周公慢慢的

一種編輯精神 古法匠心一期一會

文字.圖片提供=傅月庵
作家、編輯人,現為「掃葉工房」主持人。在數位時代,潛心砥礪編輯技藝,視為匠人修行;致力探索書籍未來形式,各種出版可能。近日著作為《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

 

1主圖_11881468_1031990070168861_43363144_o
周公最早兩本詩集:《孤獨國》、《還魂草》,早經絕版,如今網路拍賣價都逾萬。

他緩緩起身,從座旁書架上找出一本書,坐了下來,將書端正擺在桌上,手指沾唇一下,慢慢翻索書頁,試了幾次,終於指到了那句詩,抬頭望向我,靦腆地笑了出來。

詩句原文早忘了,詩人周夢蝶這一找書覓句動作,卻一直長留我心中。

周公慢慢的,除了走路稍稍快些。他慢慢地作詩,慢慢地讀書寫字,慢慢地喝粥吃飯,慢慢地說話想事,慢慢地活著,一直活到94歲那年夏天。周公的慢,並非行動遲緩,年紀大了不靈活那種,而是緩和細密,像打太極拳,一點一點的移動著。作家林清玄曾說:周公吃飯不是一口一口,而是一粒一粒吃。原因是「若不這樣,怎麼知道這一粒跟那一粒有什麼不同呢?」他寫過一首詩,〈斷魂記〉,詩後附記:「距於竹篙厝枕上初得句,已地輪自轉六十六度矣。」整首詩25292字,前後寫了66年,平均一年不到5個字。周公慢慢的。

這個慢,包括面對人生四季,生老病死。某次回答友人「喜歡快死?慢死?」,他說:「我喜歡慢。我要張著眼睛,看它一分一寸一點一滴地逼近我;將我淹沒⋯⋯」這回答,讓人直直想起清代金聖歎臨死前那句:「砍頭最是苦事,不意於無意中得之。」仔細一想,卻又有不同,周公的坦然更近於「一期一會」的心情,所以能慢慢靜靜地欣賞自身的死亡。

事實上,從195333歲在《青年戰士報》發表第一首詩作〈皈依〉算起,直到2014年過世,整整一甲子創作生涯,他也不過就是寫了幾百首詩,結成五本詩集。與同輩同等級詩人如余光中、洛夫⋯⋯相比,真是少之又少。「我笨哪,總想不出好句子,要一想再想,不像余先生他們,詩才敏捷,我完全比不上,常生羨慕啊!」——周公天生淡泊謙抑,清貧過日說是「福薄,不能過好日子」;字斟句酌,說成「我笨,想不出好句子」,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慢慢的。

或許因為這樣,2014年冬天發想編輯《夢蝶 草》,一直到書成出版,也都慢慢的,前前 後後,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在每個編輯每個月編兩本書早成常態的今日臺灣出版界,真 可算是一隻蝸牛了,慢慢編輯裝幀,慢慢印 刷販售,慢慢⋯⋯套句周公的話,若不這樣 慢慢地掃,「怎麼知道這一葉跟那一葉有什 麼不同呢?」

除了作品內容挑選,因應不同作者還得有不同作法,才能彰顯作者多樣才情;周公能寫,不只寫詩,書法同為一絕,更且「詩是 要讀的,不同於其它文類」,《夢蝶草》遂 包括了詩作精選、朗讀CD,還有復刻手跡墨 書《般若心經》。為了擺置裝箱,於是得一 件一件設計,一樣一樣開模選紙製版打樣鈐 印(蓋章) ⋯⋯因為多樣,因為匠心,快不 了,遂只能慢慢慢慢磨了。

整體而言,此書遵照古法釀製,魯迅先生編 輯三原則:「紙張要好,天地要寬,插圖要 精緻」,無不盡力完成。至於能否在這喧 囂的時代裡,達成「日日是好日,葉葉起清風」目的,則有待讀者諸君開卷展讀了。▍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