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一起拜拜
鄕間生活的溫暖風景
一種生活 臺灣拜拜文化

臺灣的鄉下大多是以廟宇為中心發展的村落,每家每戶的大小事情都得向神明報平安。我的家鄉在雲林麥寮鄉的橋頭村,以「泰安宮」(註 1)為中心信仰,每年都要向神明預測雨水,以便計畫新一年的種植項目;每逢除夕夜便會帶著三牲(註 2)祈求闔家平安。任何時候若想知道工作、 學業、婚姻等運勢,也會到這裡走一趟。這座廟宇是當地居民聚會、婚慶時一定會造訪的公共聚會地點。
當然,除了要入廟拜拜,拜土地公和祭祖更是鄉里間的大事。土地公是神明界的里長伯,我們家總會固定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日向祂報備近況,因為聯絡頻繁,所以準備的祭禮和數量都以五樣鮮果或餅乾為單位。通常在前一天,巷弄間就會出現專門販售水果的貨車,彷彿在提醒著當地的婆婆媽媽,別忘了明天到廟宇參拜的行程。

而祭祖的程序則更繁複。媽媽總會事先請住在隔壁鄉鎮的親戚,幫忙預定道地的草仔粿,內餡一定要包菜脯米;提前到市場採購,就怕在拜拜當天充滿搶購人潮買不到三牲,或遇到某些趁機哄抬物價的攤販。不過,她也常在萬全準備之後,擔心準備的祭拜料理仍不夠豐盛,當天又跑到市場買食材或現成的熟食回家。
祭祖的習俗,祭拜不能超過中午 12 點,媽媽總是從上午就開始準備。 她會在前一天交代父親一定要把神明桌擦拭乾淨,好讓祖先們能舒服的用餐。當佳餚紛紛就位,父母便會呼喊全家人齊聚廳堂,由爸爸率領全家祭祖。報上姓名、工作地址、最近有什麼願望,敘述完畢之後,再將立香插置案頭,請祖先開動享用。
等待的過程中,家人們會在廳堂談天說地,分享彼此近況,就像是個小聚會,待一柱香快燒完,便可以擲筊向祖先們確認是否已完食。得到聖筊便可焚燒金紙,再將一杯米酒倒入金爐。當儀式結束之際也快到了用餐時刻,方才祭祖用的佳餚,便成為我們的中餐,一家人大快朵頤。
拜拜繁瑣忙碌,卻是凝聚家族情感的重要媒介,能讓家人趁著這次活動聯繫感情,一起吃飯,是最幸福的溫暖生活風景。●
註 1:供奉神祇為西漢太傅蕭望之。
註 2:豬肉、雞肉、魚肉(或鴨肉)。
文、攝 許育銀
許育銀 雲林人,中學時離開家鄉出外念書。定居臺北多年,對雲林仍然十分依戀,希望透過走讀故鄉的點滴,拼湊出自身的幸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