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肉植物的世界裡
想像一片森林
一種創作 日本多肉植物設計師眼裡的生命樣態

說起來好像有點不切實際,開始認真研究多肉植物,是因為看見太太友美幸福的笑臉。
其實別說多肉植物,我們原本連一般植物也無法駕馭,曾有算命師說我從事跟土有關的職業會比較好,但是看上的植物買回家,總難逃乾死的命運。第一次接觸多肉,是 2008 年到山梨縣的八岳山旅行,那裡是多肉花園的聖地,有各式各樣品種和設計組合,友美非常喜歡花圈型的多肉。當時我對於多肉的價值一無所知,只覺得日幣八千圓好貴,完全無法理解,便拒絕了。
還好,日本知名園藝家柳生真吾所寫的多肉園藝書籍就放在一旁。買了書,回家後我照著做了一個多肉花圈送給友美,看見她幸福的笑容,很有成就感。越做越上手後,生氣蓬勃的多肉佔據了家裡所有空間,轉送鄰居竟然被稱讚,還向我打聽哪兒可以買。

在日本如果沒有店鋪,就無法以批發價向農家取得花材,售價會變得昂貴,這讓我有點苦惱,只好以「季色」的名稱去登記工作室。連參加比賽,也是受到我家附近的花藝老師鼓勵,竟然得了獎。當時友美說了,既然我都能得獎,她也去要試試看。那是 2010 年,因為第一次有夫妻同時獲獎而受到矚目,開始有人邀約開工作坊,漸漸忙碌起來。回想起來,沒什麼計劃卻能一步步地走到現在,我相信其中確實有特殊緣分。
常有人問我,跟科班出身的園藝家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多肉不只是盆栽,我選擇以多肉為素材,在每個花器中去營造一個獨立的世界觀。創作時會將各種多肉植物全部擺出來,考慮姿態、高低和季節的色彩,就像畫家運用各種原料素材去構思表現。
可能很難想像,我原本是在 NTT 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工作,一直到 2015 年一月才正式辭去工作。在全心投入創作之後,已經變成不折不扣的多肉宅男,除了睡覺,就是創作,連夢中也是在跟多肉對,一醒來只想趕快工作,如果多肉植物像一座森林,可說是迷途而忘返。
說到靈感來源,多半來自於兒時的生活環境記憶。我的家鄉在新潟縣,是山海交界的平原,類似於臺灣的臺東。我常常想起家附近的山景或公園,自然地呈現在花器上。創作過程中,會假設如果現在正位於森林的入口,走進去將看見什麼?在繁花似錦的園子裡頭睡個午覺,又是什麼樣的心情,想像力有如破空而來的翅膀。
但是友美不一樣,跟人對話是她重要的靈感來源。尤其是花器的創作者,譬如談到「療癒」這個詞,每個人對於療癒的認知與需求都不一樣,可以從交談中去了解別人的需要和感受,變成創作的靈感。她有一種天分,當我創作時,她總能夠找到合適的容器來搭配,從樸拙的陶質,簡約的水泥到剔透的玻璃,展現出多肉不同的姿態與風采。
老實說去年五月之前,對於多肉植物和自己的使命之間,我還沒有想得更深入,但這件事在我的老師柳生真吾過世後有了改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地球暖化,花卉與香草的培育越來越困難,但多肉植物對於氣候暖化的適應力很強,在其適應環境的過程,又可吸收二氧化碳,換言之,多肉是一種具有淨化空氣,保護地球意識的植物。
曾經因為老師的引導,去思考著植物與人的相處與融合,以及植物存在於地球的理由,從中我看見了更廣大的世界。這正是我今年來到臺灣舉辦展覽的理由,希望透過交流,將多肉植物具有「生命力」、「環境適應力」、「環境淨化力」的特點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親身感受。▍
口述 近藤義展
文 駱亭伶
攝 陳鴻文
企劃協力 放放堂
近藤義展 與太太近藤友美同為多肉植物設計師,兩人都曾獲得「日比谷公園園藝賞」大獎。目前在東京近郊浦安經營結合多肉植物栽培、設計組合,並兼營咖啡空間的「季色 TOKIIRO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