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謝基煌
父母皆為美濃客家人,自小在外地成長與工作,成為每年返鄉過年的外地人。國小老師的身分,加上對於攝影的興趣,不但藉由影像記錄生活點滴,更帶領孩子們進入攝影的世界,並以《我還有熱情:情願做個傻老師》一書,寫下教育的初衷。
採訪.撰文=潔絲
攝影=謝基煌

記憶中的過年,是從小就離開家鄉美濃的我,每年回到外婆家一起慶祝與玩耍的時光,跟許多人一樣,全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玩撲克牌、開賭盤擲骰子等。
不過,鄉下地方過年時大街小巷特有的熱鬧小賭景象,後來受到了法令管制,早已不復存在。如今過年,大夥同樣自各地趕回老家團圓,雖然少了兒時的樂子,但客家人謹守傳統「崇祖念本」的精神,除夕「祭祖」的習俗,一直沒有改變,而這一天,同時也是全家族一年一度唯一的聚會。於是,我拿起相機,記錄這些以後不知道還會不會繼續的時刻。
高雄後庄,是我成長與就學的地方,畢業後便北上任教於三峽成福國小,至今已十多年,可以說是道道地地的美濃客家遊子。然而,我與美濃之間的連結,卻是在客家人每年除夕祭祖的傳統習俗上。
因為在美濃老家的謝氏宗祠裡,貼有一張紅紙,上頭寫著每年重要祭祖的節日時辰,包括除夕、元宵、端午等。這個時辰,不是誰說了算或農民曆上的良辰吉時,其實是謝氏宗祠的子孫們一起訂好的時間,並寫於紅紙上,做為該年祭祀時間的約定,像是除夕這天,我們多半是每年早上10點左右舉行祭祖儀式。
10點前,平日在各地打拼的家族親戚們,依約陸續開始擠進宗祠,將自家準備祭祖的牲禮供品,一一擺上供桌。依據客家習俗,每個家庭得各自備妥自家的那一份祭品,擺桌的順序依先來後到,最先來的擺前面,接著便往下擺。算算每年祭祖人數,大概都有二十多個家庭,動輒40至50人參與,因此供桌上大概會擺滿二十多組雞鴨魚肉等牲禮祭品,有趣的是,這個時候大夥總愛來個「超級比一比」,看誰買的雞最大隻、哪一家的又最豐富⋯⋯,你來我往地相互開著玩笑,順便熱絡情感,畢竟許多親戚真的是一年才在此時見一次面呢。也因此,平日寧靜的美濃鄉村,在除夕這天,各戶人家的子孫皆為祭祖而返鄉,氣氛熱鬧非凡。
說到祭祖,就不能不提及客家人特殊的祭祀文化。首先是祭祖的供品,除了熟三牲少不了之外,客家人還會特別準備鴨蛋3顆、麵線或米粉以及米酒,另外還有過年應景的發糕、年糕、古早味的花生糖和冬瓜條,從正餐到甜點通通都有,目的就是為了請祖先好好飽餐一頓,也保佑滿堂子孫平安發財。不過,在客家宗祠裡除了祖先牌位外,在供桌的下方,同時還祭拜著土地公!
所以其實需要祭拜的地方有三個,一是祖先、二是天公、三則是土地公。而祭拜時間的長短,通常以長輩替祖先斟酒三次為原則,在這段時間裡,大夥分工合作忙進忙出,有人在祠堂內外燒著金紙,也有親戚們藉機認識彼此,關心近況的話家常,把握祖孫多代齊聚一堂的難得場面。因為在今天的祭祀結束後,大家將各自回到自己家吃年夜飯與過年,再相見,又是明年了。
看似嚴肅的祭祖氣氛,其實還夾雜著些許緊張與歡笑。緊張,是來自深怕遲到而讓眾人等待的小小壓力,因為若是沒趕上,可得另外擇期再來拜才行。接著,祭祀正式開始時,每每成了眾人矚目焦點的,是被推派上場的主祭代表人,他不僅得口調伶俐、用詞精確,即席順暢地代表所有子孫,向祖先說上敬祝之辭,還要現場來點互動!比如說大聲向祖先祈願:「大家會不會發財?」眾子孫就會大聲回應:「有!」,再問:「大家會不會發達?」答:「有!」⋯,場面輕鬆又不失莊重,有時遇到主祭代表人出糗或詞不達意時,台下竊笑聲此起彼落,或許這也是莊嚴祭祖氣氛中的番外風景吧。
其實,客家人選在除夕祭祖,是有些典故的。客家人從長山過台灣,歷經千辛萬苦,也造就客家人硬頸、簡樸且凝聚力十足的特性。長久以來,大多數的客家子弟因討生活而散居各地,亦不方便或不允許在年中請假返鄉,因此重視慎終追遠的客家文化,就演變成今日藉由大家都過年放假,正好一起回到宗祠祭祀祖先。同時也習慣於過完年後不久,就陸續掃墓,一般約從正月十六開始,我們家則都選在農曆二月初,全家族約好時間一同前往祖先墓地掃墓,與閩南人大多在清明節掃墓略有不同,這也是因應社會形態的轉變,為了讓過年期間才得以返鄉的客家子孫,能順道一併完成追思祭祖的習俗。
由於父親和爺爺、奶奶早逝,所以除夕祭祖結束後,我都是和母親回到外婆家,和外婆、舅舅們一起吃年夜飯和過年。印象中,我們家的年夜菜沒有一定非得要有什麼特別的,平常客家人愛吃的冬瓜封、高麗菜封、滷豬腳、粉腸⋯⋯就是桌上的佳餚,大概就是比平時豐盛些的家常菜色。不過,到了初二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客家人有個傳統禮俗,就是家裡的兄弟們作東,宴請回到娘家的姊妹們吃吃好料,歡迎姊妹們回家好好地享受歡聚時光!
小時候的過年記憶,不外乎放假、玩樂、拿紅包,但在父親過世後,身為一家長子的我,成為代表這一脈香火祭祖的代表。在我這一輩,每年仍舊按時在早已被香火燻黑的祠堂內,與認識、不認識的親戚們聚在一起,灑掃宗祠、更換春聯、向祖先致意。然而,我常在想,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子孫滿堂的場景還能維持多久?等老一輩的長輩都走了,我們這一輩、下一輩會如何?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