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南鹽分地帶
相遇停留的人們
一種慢活生活 臺南將軍小鎮

怎樣的地方,會讓人想探詢、駐足留下,進而深入其中,成為土地的代言人?
熾熱的正午,我跟著走在前頭的許靜文,她帶著我們一夥人,熱情的介紹她的故鄉:位處臺南海邊的將軍小鎮;悠遠的故事還沒說清楚,消暑清涼的蘆筍汁已經端上桌,這在市面上品嘗不到的淡雅飲料,原來也是當地的名物,只不過,吃過蘆筍的人之中,認識它產地的人並不多。
蘆筍纖細的外表,種植起來也須格外費心,搭建網室防蟲沙相當必要,然而,這可苦了種植的人,因為在熾熱的夏天,才進去幾分鐘便已滿頭大汗,如此苦差事,越來越難吸引年輕人,幸好故鄉在這的許靜文,在幾年前返鄉務農,她說:「能陪在媽媽身邊就是幸福!」

母女的笑容是會融化人的,尤其在豔陽天,大夥隨興在路邊聊了起來,說著瓜棚上的菜瓜等生活瑣事,許媽媽看著自家曬得黝黑的女兒,眼神透露疼惜,卻又難掩驕傲,「其他兄弟姊妹也打算回來加入了呢。」一句話道出作農人團結力量大的心聲。
如同蘆筍令外人陌生,將軍的歷史也不為人熟悉。在寂靜小鎮的另一邊,直到嫁至當地,才戀上這裡的徐麗敏,則慢慢匯聚不同專長的夥伴,以小鎮獨特樣貌,喚醒海邊生活如影隨形的滋味,尋回屬於「鹽分地帶」(註1)的文學家風景。
徐麗敏投入行銷文化,開設「地利小食」餐廳,結合青農所生產的蘿蔔、 蘆筍、牛蒡等食材,開發特色餐飲;而為響應新農業循環利用概念,更善用「蘆筍下腳料」(註2)熬成湯底、蘆筍汁,清甜湯汁火鍋吸引老饕,殘餘的渣材更藉由造紙技術,回收再製成紙漿皮夾等伴手禮。
品嘗餐點後,我望向將軍老街,幾間裝飾別緻的老房子。其中一座延陵三連棟(註3),為文學才子吳新榮的祖厝,令我想起他的作品中散發對故鄉濃烈情感,讓人為之動容。 如今,一批批年輕人聚集在此空間,將文學與地景巧妙融合,開發出系列導覽遊戲,從老餅店、雜貨店、小噴泉,乃至於電線桿均躍上文化地圖,讓沉寂的海邊小鎮,顯得青春許多。
人生道路或許難以預料,然而,這些選擇留在將軍的年輕人,肯定是因為愛。●
註1:由臺南佳里、學甲、西港、將軍等地的在地文人成立的文學團體。
註2:食材採收或加工後剩餘的部分。
註3:吳氏家族祖厝,於清乾隆末期所建的閩南式建築,有百年以上歷史,現被重整,營運為鹽分地帶文化常民展示區。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小日子》專案總監,漫步國內外許多城鎮、山徑,參與《日日.好茶》、《山野中的漁光》、《此後》等影像製作,著有《台灣有機茶地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