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清×溫貞菱×曹晏豪】在迷惘的青春中找回獨一無二的自己

聊聊天 透過攝影鏡頭看市井裡的明星

撰文= Tina
攝影=張界聰
場地提供=二條通.綠島小夜曲
照片提供=榖得電影公司

IMG_0394

 楊順清(左)
導演、監製、編劇,也教劇本創作。1991年在楊德昌執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身兼演員、編劇、副導,並以此片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原作劇本獎。執導《台北二一》曾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近年擔任「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監製;3月11日上映的電影《獨一無二》則為最近新作。

溫貞菱(中)
女演員,2014年以《曉之春》得到第49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2015年以《小孩》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15年參與電視劇《一把青》,是甚受看好的新生代女演員。

曹晏豪(右)
男演員、咖啡館老闆。畢業於英國聖馬丁學院藝術系,熱愛攝影、空間藝術與策展。2014年正式出道,連續擔任電影《OPEN!OPEN!》和《獨一無二》男主角,以清新、有個性的形象備受矚目。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從頭腦認知,到內心真正體認一個人獨立存在的價值,是一段冒險的旅程。楊順清導演新片《獨一無二》藉由曹晏豪和溫貞菱所飾演的熱炒店廚師/演藝經紀,及房仲經紀等在大都會打拼的城市青年,講述年輕世代發現自我與愛情的成長故事。特別邀請到導演和男女主角,一起聊聊關於電影創作及人生的所見。

小日子:請問導演,為什麼會想拍《獨一無二》這部電影?

楊順清(簡稱楊):我記得1991年,因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帶著我一起去參加柏林影展,有一次餐聚,席間我記得還有李安,那時候楊德昌聊到他想拍的下一部電影,就是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只是當時因為大家都在喝酒、聊天,沒有特別探究細節。

過了一段時間,楊德昌又提起這個構想,甚至好像劇本已經寫了一半。劇中的人物,一個叫小五,一個叫阿成,打算請金城武來演。當然,現在劇中人物的選角和名字都已經不同,當初我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討論探究劇本,但這個點子一直都種在我的心中。

為什麼呢?我認為電影是一個很寫實的媒介,反應當代現實生活。我想講的就是一個功利社會的題材。劇中我一樣安排了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這在現實中很難發生,但擺在電影中就帶有寓言的意義。

問:雖然構思是楊德昌導演起頭,但最終是楊導內化後呈現出來的作品,傳達的核心主題是?

楊:這要從城市的生活型態講起。城市就是方便嘛!聚集了各地的人到城市裡念書、工作,討生活。但在都市中面臨了一種狀況,就是每天要和許多人相處。這和農業時代,或是非大都市的人生活環境差很多,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上;以前一個人一天可能只需要遇到三個人,只要和這三個人好好說話就好,但活在城市裡是完全不可能。接觸的人愈多,心就會越複雜、越寂寞。

尤其年輕人,因為歷練不夠,加上剛出社會都還在為生存資源打拼,常常處於迷惘狀態,當來不及好好處理心裡的迷惑與挫折,一天卻要遇上幾十個人,面對彼此之間的情緒與關係。當你沒辦法好好處理思緒,漸漸就迷亂而失去自我了。

在功利社會中,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就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開始找認同,怕跟別人不一樣。為了跟大家一樣,每個人開始努力賺錢、存錢買房子,但那些真的是你要的嗎?也不知道。這是社會主流價值,一跟大家不同,就會被質疑,沒有安全感。

問:說到這,因為晏豪和貞菱都很年輕,想請問兩位周遭有朋友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嗎?

曹晏豪( 以下簡稱曹) : 其實我很多朋友,基本上已經放棄買房子這個目標了。因為目前的房價,加上自己本身能賺到的錢,讓很多年輕人連想都不敢想,連失望都沒有。除非回故鄉,像是花蓮、臺南,才可能買得起。

溫貞菱(以下簡稱溫):我是有朋友為了買房子,的確很辛苦,要兼三份差,才能存到比較多的錢。但我自己本身其實是沒有那麼急迫地想要買房子,因為還不想要生活被房貸綁住。

問:在戲裡面晏豪一人分飾兩角,一個世故,一個單純,如何讓自己切換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呢?貞菱扮演房仲,又是怎麼讓自己進入角色中呢?

曹:嗯⋯⋯,其實導演幫助我很多。

楊:應該這樣說,其實我會認識晏豪,是在教會中。一開始當然是被他的帥氣吸引,但演戲畢竟還是需要真本事,而且他又需要演出比較黑暗面的角色。所以我有去跟牧師討論一下,牧師跟我說:「嗯,他內心好像蠻黑暗的,應該沒問題。」我一聽,就放心了,哈哈哈。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光明面和黑暗面,黑暗面的存在,是為了凸顯光明面的燦爛。我也有跟晏豪溝通,不用刻意去強調角色的世故和天真,那叫「表皮演出法」,沒有意義。我跟他說,可以用服裝來帶戲,角色就能得到切換。

 

問:那麼貞菱呢?劇中女房仲「燕子」這個角色,好像比較複雜些。

溫:我不覺得耶!雖然她是房仲,加上是個小三,但我一直覺得燕子內心很天真。在飾演這個角色前,我有做功課,比如假裝是買家,請房仲帶我去看房子,聽他們如何介紹房子。當然,我從中也發現,有些會運用話術避重就輕地介紹房子。學習房仲的工作技巧後,主要就是詮釋角色內心了。

楊:電影中的人物就是現實生活縮影。我想探討的正是功利社會對人的影響。功利是一種傷害,它傷害的就是「愛」,因為真正的愛是「利他」。當愛參雜了金錢、功利,就不再單純,有些人會愈陷愈深,有些人會選擇離開。

說到這,我今天剛好拿來楊德昌送我的一本書,上頭有他提給我的字,最有意義的是最後一句話「努力及樂趣是可以互換的。」現在這個時代,年輕人謀生比較辛苦,我觀察到年輕人一直被生活追著跑,尤其是有房貸的,更是緊迫著自己的生活。

功利,成了現實社會的普遍現象。但當年楊德昌寫給我的這句話,讓我覺得堅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是很棒的,有時候努力很辛苦,但如果是自己的興趣,那麼從中得到的樂趣是可以支撐下去的。人生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遺忘內心聲音,汲汲於名利;或是做喜歡的事,可能有點辛苦,賺不到太多的錢,卻是最貼近自己的謀生方式。

問:其實不管什麼年代,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真正的自己, 往內而不是往外求,才能活出獨一無二。那麼想請問導演、 晏豪和貞菱,你們生命中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時刻,是什 麼時候?當下的感受又是什麼?

溫:我應該是跑步吧!因為小時候我是田徑隊,然後那時候我是全國小唯一一個女生進田徑隊的。我還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在打掃時,我就在操場練習跑步,那時候覺得自己很帥。而且女生要跑贏男生很難, 但我是整個田徑隊第三名。

問:這個讓你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時刻,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嗎?

溫:有點像是在跟自己相處吧!就像是長大後自己在家看一本喜歡的書,可以感受到一 股很自在的感覺。而且我真的很喜歡跑步, 那個當下我屬於自己,吹著風,感受到身體在呼吸。

曹:因為宗教信仰,對於獨一無二,我歸功於造物者。但我更會去思考,導演想表達的倒不是要每個人多麼彰顯自己的獨特,而是去觀察整個社會環境,然後找出最適合自己,又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我想透過電影傳達出的想法是喚起共鳴,對於年輕朋友來說,相信有人是跟自己的想法一樣的。然後可以遇到一群價值思維相同的朋友,相信自己的獨一無二,一起去造就自己的舞台,而不是跟著社會隨波逐流。至於什麼時候我會覺得獨一無二?我覺得是 一個人沒有女朋友的時候。哈哈哈,因為從字面上拆解,獨一,無二嘛!其實最能感受 的時刻,應該是開始拍片的這一兩年,有時候收工比較晚,我會走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罐啤酒,蹲坐在路邊。還有忙了一整天,一個人開車回家,跟自己有一個安全對話的空間,我很享受和自己相處的時刻。

對我來說一個人在戶外空間跟自己對話,整理、思考或忘掉白天聽到的一些話,以及發生的一些事,可以說是最孤單也是最幸福的時候。

問:那麼楊導呢?

楊:獨處是每個人都很需要的一件事。因為我們只要出門,接觸人群,必然多少會遷就對方!所以一個人的時候,不用遷就任何人,才能真正的做自己。對我來說,寫劇本 是最能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時刻,寫作可以讓我安頓自己。

我習慣白天寫劇本,像寫《獨一無二》的時候,早上會去星巴克,雖然旁邊有人走來走去,但創作時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很安心。寫作的那三小時,是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我在創造一個別人沒看過的世界。

其實去年在行銷這部片子時,一開始不是很順利,但每天煩惱也沒有用,不是煩惱事情就會解決。所以我就開始創作下一個劇本, 沒想到,事情就開始順利起來。

問:人想要做自己,勢必要抗拒一些誘惑, 也需要勇氣。請問在面對困境或懷疑時,會怎麼辦?

溫:我是屬於比較慢步調的人,不太會追逐 所謂一窩蜂的狀態,會先觀察,然後思考那是不是我要的?我們不可能跟大家完全不一 樣,有時候我也會去做一些和大家一樣的事,但做與不做,我都會先問自己,到底那是不是我要的。我想這是因為小時候學到一 句話,「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睡覺前, 都會去反省自己當天做的事情和說的話,當然也會順便讚美自己三個優點(笑),久了,不太會受到別人影響。

曹:不好意思,我對這種問題,好像都會比較嚴肅一點。真的遇到迷惘時,我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狀態,所以會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也會盡可能去包容與我不一樣的人事物;我覺得也不用刻意表現清高。再來,其實拉扯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所以人需要不停地去反問自己,透過不斷反問, 才能盡量讓自己不要偏離。

問:剛才談到陽光與陰影並存於人性,是文學、戲劇永恆的主題,但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性地只看待一面,在真實的世界中是如何看待的?

曹:像我今天帶來的兩個戒指是大學時買的,上面同時有善與惡的臉譜,以前比較極端,出門前決定帶哪一面就寫下了今天的心情,要不一整天都很陽光,要不就都不講話。

溫:我也會耶,決定今天要扮演氣質美女, 就一整天都很有氣質。

楊:兩位果然都有演員的潛力,很會給自己下指令。

曹:回到剛才的善與惡的話題,以前比較兩極化,現在我覺得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必須慢慢去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不是只選擇性地接受正向的一面。我想人的美麗與豐富性,就在於有那麼多情感層面,黑暗與陽光是同時並存的。現在我可以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只有那麼單一的面向,我是一個如此豐富的受造物,喜怒哀樂都是人所擁有的情感, 這是很美的。當然也不是要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笑), 但人必須要去承認每個人內心都會有很多的衝突與拉扯。

問:來聊聊平常不拍戲時,怎麼過自己的小日子?

溫:我大概最喜歡的就是做運動吧!比如 慢跑、騎腳踏車。要是下雨,就會在家裡做深蹲、仰臥起坐之類的健身。我覺得做 一件事,不一定會看到成效,但是運動只要持續做,是最容易看到的,對身體和情緒都很好。工作忙時,要背很多台詞,待 在家就看些不用腦袋的喜劇或放鬆地閱讀。如果工作沒那麼忙,那就會看一些導演的片子,給自己一些功課。對了,我很喜歡大掃除,很療癒。

曹:沒拍片的時候,就是待在咖啡館裡。因 為咖啡館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聊創作、談設計,一起做事很開心。

楊:走路是我最喜歡的事,可以走很長的時間,一邊思考很多事情,如果有人陪我走也很好,可以一起聊聊天。最近我看的書裡頭,對陳雪的《摩天大樓》印象最深刻。

問:最後,請分享各自喜歡的導演、作家或藝術家。

楊:我最喜歡伍迪艾倫。他早期對人性很不信任,都顯露在作品中,但晚年後,他的作品中變得不再憤世嫉俗,對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不再帶著批判,反而多了些寬容。

溫:最近剛好喜歡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和三谷幸喜。一個反諷,一個戲謔,把日常生活用有趣的方式拍攝出來,對我來說很療癒。

曹:對我影響比較大的,都不是什麼名人, 年紀都是40幾歲,一個是我的朋友,一個是以前在英國念書時在酒吧打工的客人。這兩個人的本質很像,雖然都有點年紀,但就是很單純地為創作而活,不斷做很多作品。其 中一個甚至在街頭流浪,每次來酒吧就是不 斷地畫,我會倒一杯水給他,有一天他還送了我一幅畫。

像這樣極端純粹的創作者,一般人是很難達到的,可以給我一種提醒。任何時候都要回到創作身上,保有精神上的覺醒,不管是開店、拍戲,跟人建立關係也好,這些都是不 同形式的創作,譬如怎麼樣去修復一段關係,都是一種重新創造的過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