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山
動手蓋一間茶屋


一間茶屋 在山丘上無為而治過日子


視野絕佳的手工木造茶屋。
視野絕佳的手工木造茶屋。


循著蜿蜒的山路緩慢上行,如同許多台灣人一樣,從小知道阿里山,卻始終沒有真正了解阿里山指的是哪些地方。因緣際會,近半年沿線尋找有機茶農,難得深入研究一番地圖,才了解原來廣義的「阿里山山區」,不僅指那座總擠滿觀光客的風景區,還涵蓋瑞峰、太和、瑞里等地。而這一次,我將前往附近最高點「樟樹湖」拜訪一位有趣的朋友。

檢視台灣許多以湖為名的地點,其實並沒有湖存在,「樟樹湖」亦是如此,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山坡地。而這裡居住至少兩代以種茶、採茶、製茶維生的「農友」,跟隨季節週期辛勤耕耘過日子。三年前的莫拉克颱風後,往來的交通一度受創,連帶衝擊當地經濟收入;但在如此低迷氣候中,卻也激發年輕一輩茶農轉型的生命活力,其中,簡嘉文便是一例。

在上山前我並未計畫前往拜訪,但一入山區,在地致力於有機或自然農法種植茶葉的朋友,不約而同提起同一人,且均興致高昂地談論著他正在建造一座「讓茶人都羨慕」的山丘上茶屋,不禁勾起我想前往瞧瞧的念頭。幸運地,簡嘉文剛巧冬季「賦閒在家」,大方應允我前往喝杯茶,而我也從此列入那一長串羨慕他的隊伍之中。



過一座橋才能抵達僻靜的茶屋。
過一座橋才能抵達僻靜的茶屋。


「每一位愛喝茶的人,都會想要建構一間屬於自己的茶屋」,來自熱愛生命女茶人的經驗分享,無形中強化我對眾人稱讚茶屋的期待,於是透清早便驅車繞著陡峭山路上行。

給人感覺有些靜默的簡嘉文,僅簡短地說從某片茶園往上走就是,但我依然摸不著頭緒,因為從公路上壓根沒見到「所謂特別建物」。後來在他帶領下才恍然大悟,果真是山丘上好茶屋:地處隱密但又展望視野絕佳,入屋前還需經過一小段草叢與獨木橋的信心考驗,間接「篩選」出真正同好者。

出身茶農世家的他,十幾年前即獨排家族反對,堅持轉型以自然農法種茶,對於生命轉折,簡嘉文僅輕描淡寫地說:「茶園裡每一棵草或蟲鳥都是有生命的。」在不忍多數人慣性噴灑農藥抑制蟲害,毅然決然將屬於自己的那塊茶園「野放」,不施藥、不除蟲,甚至於毫不作為;也就是說,連除草這件事情都不大進行。

所以,平常空出許多時間「可以好好過生活」,簡嘉文看似玩笑卻又認真地分享著,「為了打發時間」,於是興起「自己動手蓋間茶屋吧!」的想法,閒暇時便四處尋找木料與各式各樣器具。不過又必須符合他所奉行的簡約、不危害大自然生態的理念,山上農家拆卸廢棄的木料因此成為首選,連螺絲釘、玻璃窗框亦然,再經過他「素人」巧手改造,一樣樣脫胎換骨。

靜靜地坐在簡嘉文茶屋裡喝茶是一種幸福!靜觀他泡茶動作,沐浴在自然光影下,整個人都會緩慢下來,屋裡的每一物都引人好奇,屋外的開闊茶園山景更令人著迷。第一次邊喝茶邊讚嘆雲海、光影,而當第二次造訪時,才有慧眼地看出對面山坳處竟藏著渾然天成的觀音座佛,一切的發現,彷彿與人心自我沉澱息息相關。

回首來時路,其實已不大記得喝了什麼好茶,但簡嘉文不斷重述的那句「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過我這樣的生活,只是,願不願意下決心去做才是關鍵」,倒時常縈繞在我腦海裡。畢竟,已經過慣充斥物欲的現代生活,真要能反璞歸真,Enjoy 鄉間寧靜步調,需要的是懂得放下的智慧勇氣。▍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擺盪於台北與高雄雙城之間,經常處於「旅途中」狀態,有幸走過許多有趣的地方,熱衷空間和視覺文化研究,未來想到森林中開間店。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