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音樂人從睡房創作譜出生活新節奏
在饒舌與相褒歌交會的那一瞬間
文.攝 小 熊 圖片提供 林達見

聽音樂對你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嗎?還是它只是讓你得到片刻消遣的娛樂工具?對這位來自南投埔里、近年開始多以台語創作的年輕嘻哈音樂人來說,做「臺灣嘻哈」是為了連結自己深愛的這片土地;最近他嘗試大玩音樂拼貼mix & match,讓嘻哈結合臺灣傳統、瀕臨失傳的相褒歌;在音樂性上鮮活有趣之餘、作為創作者的他甚至被自己的創作反饋生活智慧。


這間小房間,是林達見一手打造的音樂基地,靈感與節奏從這裡悄然流出。
狗人的創作伙伴 — 小鍵盤與人聲效果器。
在台上演出時,為自己取名「狗人aka青山郭外俠」的他總帶著某種狠勁;然而更多的日常時間,他是講話總帶著某種沈穩淡定的27歲睡房音樂人林達見(Lîm Ta̍t-kiàn)。他回想國中在同學分享影片的時候接觸嘻哈音樂,然而正視對於嘻哈音樂的興趣,則是到大學選擇加入黑人音樂社、透過社內分組進行饒舌對戰而嘗試創作的時候。如此以敘事為目標的做音樂方法,讓他彷如著魔一樣愛上。
他甚至曾和朋友組團寫歌,後來大學畢業、團員因各自規劃而決定休團;回到個人創作的林達見需要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一個音樂人:「當時是一個轉折點,寫了一首歌叫《揭諦氣》,結合了當時自己對於宗教和生活的體驗與感知;可能想要做個宣示吧,我就是想要做接地氣的音樂。」當時是畢業季節,本來在家裏就會講台語的他進入公視台語台工作。身處在重度使用台語的環境裏幾年,反而讓他更察覺台語正處於弱勢;而被他稱為「貴人」的大學老師、長笛家蔡佳芬正好在這時候找上他,邀請他參與相褒歌研究、甚至跨界創作。


EP《勞動者的褒歌》完成後,林達見沒有停下腳步,反而走進教室學習相褒歌,並因此認識了一群也熱愛台語文化的夥伴。
「邊生活邊創作,我是這樣想的。」 — 林達見
相褒歌也就是俗稱的「山歌」,一般常聽於石碇、坪林或大臺北地區的山上;老人們採茶做茶的時候會邊哼著以紓解心情。他分享相褒歌有著「每句7字、4句一首」的規矩,也通常以兩人對唱的形式互相溝通、稱讚甚至批判,你唱我接:「跟嘻哈的battle文化蠻相似的吧!然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寫進去。」想到這是日久失傳的傳統技藝,他反思既然在黑音社就曾用台語寫過網路反響不錯的歌,那為何不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寫最能表達自己和生活的歌?於是他與製作人到石碇區採集耆老陳好夫老師、高羅珠老師口耳相傳的相褒歌進行創作,繼而申請文化部補助、把4首跨界創作集合成概念EP《勞動者的褒歌》。
田調採樣的經驗帶給林達見深刻的感受。他回想當時陳老師跟身旁對唱的老師精神喊話「自然就好」、鼓勵對方不用怕跟不上自己,因而決定《自然就好chū-jiân tio̍h hó》一開始就採樣陳老師這段口白:「我想表達給我們這世代的年輕人,大家總是會有很多比較和競爭,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是不一樣的;不用太執著和焦慮,自然地發揮自己的樣貌就好。」他笑言這首歌的精神甚至已經消融到生活裏面,一開始破釜沈舟、無視別人意見而一往無前衝音樂的心態也陸續消解;這是釋懷、也是全新的體悟,現在的他認知到——以輕盈的心態生活,才有機會產出更貼近自己的作品。
「生活遠大於單純的創作本身,沒有生活也就沒有音樂。」他輕輕笑道。●

現場演出帶給林達見的是與居家創作截然不同的能量,那是一種只有面對觀眾才能感受到的震動。
|小 熊|獨居初心者、超齡聽團仔。媒體出身、現職於某藝文平臺。閒時會以個人身分訪問藝術創作者和音樂人,致力不讓好作品散失於短影音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