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夢想、工作與喜愛事物合一的地方
撰文=駱亭伶
攝影=吳毅平
今年夏天在進行《一個人》特刊後製收尾時,我到平面設計師Peter張溥輝的工作室。通常編輯親自跑到外包設計的工作室中修改稿件,代表著製作時程已經相當緊迫。
即使是在這樣匆忙之下,還是被震撼了。工作室位在板橋的老公寓裡,一打開白色大門,像是進入了異次元空間,冰涼的磨石子地板之上,工作室的主視覺是白牆上的三排書籍展示架,一本本雜誌、書刊、攝影集和唱片封套,以露出封面的方式陳列,一字排開,正面對決的氣勢著實驚人。
張溥輝(右)
Peter Cheng,平面設計師,作品曾入圍東京TDC年鑑,2015年獲得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視傳類金獎。目前從事書籍裝幀、攝影集、音樂專輯和藝文展演主視覺平面設計。平衡工作的每日調劑是看歐美搞笑影集。
李君慈 (左)
朋友都叫她橘子,平面設計師。從事書籍封面裝幀、內頁排版、攝影集、雜誌排版、影片字體字幕、音樂專輯、藝文表演展覽主視覺平面設計,放鬆心情喜歡吃東西、跑步和看卡通。
張溥輝的工作室距離捷運新埔站步行約五分鐘,是與平面設計師李君慈的共同工作空間,通常在每天下午一點多,他會從公館住家坐捷運移動到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途中順便幫君慈帶一份午餐,其中十次有九次都是摩斯漢堡。
「說起來好笑,我們一天最難的決定就是午、晚餐要吃什麼。」原來對設計師來說,一天要做出選擇的項目太多了,該用什麼樣的紙張、字級、顏色,耗費了大部分的腦容量。相對於食衣住行等生活細節,就會出現選擇困難症。
出乎意料的,工作室牆面上的白色書架,在搬進來就存在著,是上一任房客要求房東訂製的。也是平面設計師的他是溥輝和君慈的共同朋友,一年多前朋友搬家,由君慈接手承租老公寓空間,作為住家兼工作室。而當時一面趕畢製,已開始接設計案的溥輝,正需要一個獨立的工作空間,於是兩位不到25歲平面設計師,就以各自分頭接案,共享客廳空間的方式,彼此支持正在起步的事業。
「大部分的製版廠、印刷廠都在中和,工作室晚上去看打樣很方便。」君慈說,兩個人能夠成為夥伴,主要是平常喜愛的設計類型和蒐集的書刊都很相像,很聊得來。「而且同一個工作室,不用花錢買同樣的東西。」平面設計師的工作時數很長,整天窩在電腦前的兩人,共同興趣就是上網拍找崇拜的設計師主理的中古雜誌,像君慈喜歡80年代日本平面大師橫尾忠則主導的《流行通信》,溥輝偏愛90年代服部一成掌管時期。每當有新貨入荷,即使工作忙碌,為了把架上的書搭配得好看,都還會相互討論「喬」很久。
若說工作時有什麼必要的儀式,溥輝與君慈一定會翻翻像是《IMA》攝影雜誌、《GINZA》、《球体》、《IDEA》,以及每期限量一千本的《WERK》雜誌作暖身。當君慈坐上電腦桌工作時,她的貓咪也會跳上桌子,有一個自己的座位,當貓咪心情不好時,會整個躺在無線鍵盤上,就要想辦法先安撫才有辦法工作。
下午,兩人有時會到工作室附近的「阿兩紅茶」喝杯滋味濃郁的紅茶,然後再繼續工作。每天晚上12點溥輝會準時離開工作室,往捷運方向移動,搭乘12點15分的末班車回家。到家吃點東西,看一集好笑的歐美影集放鬆心情,才讓自己真正有下班的感覺。
Q:回想一下喜歡平面設計的源頭是?
張溥輝(簡稱張):最早源頭是念高職時,在書店中無意間翻到《BRUTUS》日文雜誌,發現內頁圖片與文字的搭配非常舒服,就算看不懂日文還是會想一直看下去,只覺得為什麼這本雜誌就是看不膩,那算是對於平面設計初步的美好印象。大一逛書展,發現了《東京TDC年鑑》,非常的激動,看起來很藝術性但其實都是商業用途,在藝術和商業間找到很好的平衡,覺得平面設計可以做到這樣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