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 回溯原生土地的故事
口述=鄭慧玲
導演,長期關注地方事務的獨立影像工作者。 曾經獲得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及入圍女性影展等獎項肯定。 代表作品有《機遇之旅─紅斑性狼瘡記》《漫漫長路—神木村》等。
文字整理=洪明萱 攝影=鄭慧玲
剪紙,看似簡單的民間藝術,對客家人而 言,則是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客家女性擅於將庶民的日常勞動、婚喪喜慶等生活細 節,付諸於剪紙的傳統圖像當中,傳達心中 的期盼、對土地的感謝、祖先的緬懷、以及 天地的崇敬之心。
我自己也是客家兒女,小時候經常看著母親 在祭祖或逢年過節的時候,用剪刀和紅紙, 先描繪出簡易的圖形,再剪貼在家門上,象徵祈福。那時候,因為身在其中,所以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
一直到長大離家後,特別是嫁作人婦,和不 同背景脈絡的家庭生活在一起後,才對剪紙,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才明白剪紙是客家 傳統生活的共同記憶。
不過,在拍攝《行入客家:邱玉雲與剪紙》 之前,我對於客家剪紙的印象仍停留在 「美」和「祈福」的意涵上,直到認識了剪 紙老師邱玉雲,並且深入訪談後,才知道這 些需要巧手才能完成的美麗剪紙,其實背後 蘊含了許多平凡客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 堅守著操持家務、事敬丈夫的傳統態度。
已經在六堆地區的客家庄地區舉辦過剪紙展 覽、到處應邀講授客家剪紙的邱玉雲,並不 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而是閩南媳婦,她能夠對於客家文化有深厚地見解,是在嫁入客 家家庭後,在一個陌生環境中,熬過了語 言、飲食與生活習慣差異的長期磨合後,重 新沉澱出的生活態度。
訪談時,邱玉雲說,「事實上,十次有十次 掙扎,因為客家語很難學,而且講話很大 聲,剛嫁過來的時候,我晚上都會怕⋯⋯, 我覺得客家人很像粽子,一個家庭這樣一大 掛的,好累,不是只有王子跟公主而已,後 來我才慢慢了解這樣的生活,並慢慢地去接受。」
在紀錄片的拍攝裡,我透過鏡頭也看到了, 女性對於適應傳統家庭的韌性。
因為在傳統客家家庭中,將家中的大小事務全都交給太太或者母親,因此客家媳婦,不 但要在烈日下學習耕種、炊飯;在雨天時, 還要學習剪紙、做粄粿,孕育子嗣。維繫傳 統的重擔,確實讓邱玉雲內心歷經了一番掙 扎,才漸漸地學會如何讓在文化落差與大家庭中平衡自處。
我自己也同時擔任著擔任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又從事紀錄片工作。因此在拍攝以女性為主題的紀錄片時,更能夠深刻體會她們的心情。不光只是客家族群,所有台灣的女性 時時刻刻都在面對工作與家庭兩者之間的平 衡關係,就如同邱老師與客家庄一樣,體現客家媳婦面對新環境的陌生與艱辛,轉而透過剪紙尋求心靈寄託。
拍攝紀錄片費時費工,但我卻甘之如飴,因 為記錄常民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一起感受 他們面對生命的堅韌精神,也能經常被這些 人無私敬重家庭與土地的生活態度所感動。 在客家話裡,「來歸」是一種輕鬆的吆喝與 招呼,意為「來吧,回家!」拍攝客家紀錄 片也是希望透過影像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願 意回到說母語的地方,看看那邊的人們怎麼 生活,牢記對於自己土地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