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民謠小屋】川流不息的漁市場 民謠小屋點亮舊巷微光

Cover story Light Up The Neighborhood

 

 駱亭伶
 韓承燁

 

小北 人參民謠小屋老闆,本業從事生醫材料研發,喜歡基隆的時代感與人情味。一年前以不尋常的眼光,發現崁仔頂漁市巷弄間的 80 年小屋,開了一家民謠酒吧。

IMG 1192 1
夜色降臨,寂寞的小巷子,因人參民謠小屋的吉他歌聲變得明亮溫暖。圖為小北(右三)和吧檯手在巷間小酌。

 

每個來到小屋的人,都帶來一段故事,就從我開始說起吧。幾年前,我曾調派到基隆工作,那時常在街上閒晃,覺得基隆建築舊舊的很美,人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氣質,儘管那時我還沒什麼機會認識當地人。

2014 年,我父親得了血癌,住院期間他唯一的樂趣就是滑手機找尋有什麼美食。有一天聽他說起,基隆有三家綠豆椪,不知味道是否都一樣;為此我坐上客運來基隆採買,順道繞到媽祖廟(慶安宮)拜拜,就在宮廟後面的巷子,看到了待售的小屋。

以前是報關行的小屋當時很狼狽,漏水嚴重, 外牆以木板封死。爬上樓頂,卻被港口的天光和宮廟的雕龍屋頂給震懾吸引,不知為何,小屋給我安心的感覺,覺得買下來和爸媽一起住,彼此就有了照應。沒想到無常走在計劃前面,父親離開得快,搬家告吹,我卻無端想起有一年出差到北京,當地民謠吉他酒吧氣氛極好,若在二樓開一家民謠酒吧,再把一樓分租出去,應該沒有那麼難。

IMG 1245
小北(右)堅持調酒的果汁必須使用生鮮水果,陳年釀酒混合著水果的新鮮原味,才是調酒應該有的滋味,從事都市規劃的 Rebecca(左)是最近加入小屋的吧檯手。

 

我想開一間人人都可光臨的酒吧,不分男女老少,已婚未婚,身分只是人的一部分,人生不應該被角色所局限。我一步步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想像。先請工班修繕,到木料行買木頭,下班後和女兒一起裁切、磨砂拋光、上蠟,並請師傅裝釘吧檯,再把父親留下的音響搬進店內;邊做邊學,也常到附近酒吧小酌,暗自觀摩如何調酒及與客人應對。

一開始知道小屋的人很少,一個月只開兩天。我在一個吉他社團貼出「小屋勇氣日」活動,只要報名彈唱三首歌,便能免費喝上一杯。從那時漸漸吸引當地喜歡音樂的朋友前來,經常忘情地彈唱到天亮,甚至自願客串吧檯手。其中一位很有音樂才華的廚師俊儒,在大家鼓勵和協助下,終於在小屋一樓開了義大利麵餐廳「第 34 夜」。

IMG 1280
小小入口的人參民謠小屋,裡頭有著許多溫暖驚奇的故事。

 

小屋的第一個吧檯手叫阿生,他是海洋大學的研究生,因為有經營背包客棧的經驗,就來店裡頭幫忙。記得有一晚,一位客人待到打烊還不走,苦惱不已的我只能悶著頭刷鍋子。原本已經下班的他,突然折返陪我聊天,直到客人離開。忽然覺得這個人頗有義氣,就邀請他擔任合夥人,主理吧檯事務。

店內的第一個駐唱歌手是吳阿毛,我在基隆的公車站聽過他的街頭演唱,對我來說,歌手不一定要有很厲害的歌喉或技巧,而是能聽見聲音中呼之欲出的獨特樣子。之後陸續加入了不同風格的歌手,像是有位歌手 Rose 擅長唱英文懷舊老歌,就吸引了一對年長夫妻從臺北來捧場。這正是我喜歡的氣氛,不只有年輕時髦的人才能享受酒吧生活,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來小屋自在地喝一杯。

13
到基隆崁仔頂街巷 散散步、逛小店

小屋所在的 34 巷,曾經是漁市場到店家進貨 的重要通道,現在白天沒有什麼人,但是凌晨 孝一路上的崁仔頂漁市(註)燈火通明,照在經 年潮溼的地面,頗有威尼斯小巷的味道。每當 在小屋聽完歌手演唱,我還是習慣穿過街巷步 行到附近酒吧放鬆心情。

靠近港口的「哥倫布」是基隆現存最老的酒 吧,過去是外籍船員靠岸後的必去之處,至今 仍保留著美式酒吧的氣氛。年輕的老闆今年剛 頂下來,理由是不想看到酒吧被改成陌生的模樣。另外一家酒吧「艾克猴」,老闆 Eddie 也經 營一家基隆咖啡甜點名店。他很有氣魄的在店裡放了 500 瓶威士忌,只是希望吸引在臺北上班的基隆人,早點下班,喝完一杯再回家。

這些老闆知道我也有自己的酒吧,不但不介 意,還會向他的客人推薦。我常覺得小屋的位 置這麼偏僻,調酒也不是多厲害,開了一年卻 沒有倒,都是因為基隆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才能維持到現在。開酒吧的這一年,我聽了很多人的故事,更容 易吐露心事,也參與社區活動,像是和「回基 隆」團隊到委託行街賣燉牛肚和香檳,希望老 街區更有活力。我常在想,人與人的關係總在變 化,小孩會長大,情人也不一定都能陪在身邊, 但是一個酒吧只要開著門,總是有人來。要是我 的客人生活有了變化,還是有個地方可以去。在 小屋相遇,彼此就像沒有血緣的家人,這份浮世間的穩定感,是一份幸運的羈絆。●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