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一幅
重覆曝光的鄉愁風景
創意現場 ✷ 張雍

我經常想家。
人在臺灣時,會想念斯洛維尼亞那片為白雪所覆蓋的森林;攝影暗房外,沒有光害,聽不見任何噪音,只有滿天繁星與諸多靈感任我蒐集的銀河風景。而在斯洛維尼亞時,總是想念臺灣的家人;尤其是年邁的外婆與奶奶,掛念著老人家大部分時間獨自坐在習慣的那張椅子上,聽著往昔記憶一點一滴在腦海裡蒸發時那無聲息的旋律,顫抖著的雙手,是否正試著將過往珍藏的記憶,再次給牢牢地握在手心⋯⋯。
近年頻繁地往返於歐洲臺北兩地,現代交通工具移動速度飛快,不消 15 個小時踏出機場大廳,眼前是迥然不同的節奏與空氣。誠如印第安人古老的傳說,我的靈魂似乎還在趕來的途中,或在哪兒正等著轉機。總得先閉上眼睛深呼吸,再花上幾天找到適切的頻率,畢竟前晚才獨自漫步在盧比安納市中心空無一人、只有濃霧的舊城區。相隔不過 24 小時,此刻正置身臺北捷運最擁擠的那班車廂裡;上個週末才帶著女兒在斯洛維尼亞靠近鄰國奧地利那片只有野鹿藏身的林野健行,下個週末我正緊緊牽著她的手,在人潮快要滿到外頭馬路上的臺北兒童樂園,四處找尋她妹妹與媽媽的身影。
兩個家鄉的生活,被某種宿命式的幽默憑添了幾分戲劇性。
可能基於想念,開始試著在同一格底片分別疊上兩個家鄉生活的點滴。好奇若將兩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收錄在同一格畫面,是否就能將彼此之間 9,250 公里的現實距離,至少在視覺上稍微拉近?
底片先在斯洛維尼亞拍攝過第一次,回臺後,同一捲底片回捲歸零,再接著拍下第二遍;當中間隔數月甚至一兩年,重覆曝光的家鄉讓我驚豔。第一次看到拍攝當時分別為兩歲與三歲的大女兒,那樣自然地齊聚在同一張照片,背景是斯洛維尼亞牛群憩息的草原,阿里山的山嵐也讓竹林顯得靦腆。當下悸動的心情,像一股從知覺最深處突然湧現的噴泉,彷彿拍下這張照片的人不是我,而是時間。
計劃初期曾試著想要更準確地掌控影像可能的模樣。拍完一捲底片後,馬上註記下類似場記表的筆記,包含日期、拍攝地點、場景類型(如斯洛維尼亞的玉米田、或臺灣熱鬧的商店街);只為在二次重覆曝光時,能選擇反差鮮明的場景,讓蒙太奇(註1)有更撼人的展現。然而,生活似乎有它自己的計劃,記錄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底片拍攝的數量,場記更總是忘記隨手帶在身旁,想要某種精準安排的計劃也只好作罷。我欣然接受並享受這更隨機的安排,同時樂於專心在生活上,讓宇宙的力量來決定究竟哪兩個畫面將經由蒙太奇交疊,被複寫在底片上。
重覆曝光的系列影像彷彿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那獨立於我的意識和相機記錄功能之外,顯得神祕的節奏暗自鑲嵌著待翻譯的詩句,如同眼前持續流動的生活那般篤定。拍攝,回捲底片,飄洋過海再曝光一次,沖印,然後顯影。成了某種讓腳步更踏實的 Mantra(註2),複誦並回捲著,悄悄揉合想像與記憶,時間與生活那原先無形的存在,頓時有了最具體也最親密的形體。
兩次曝光間隔的時間消失後,留下的,是那潛意識插圖般的謎題,像極了兩個家鄉經常出現在夢境裡的縹緲身影;那關於未來預言的咖啡渣,流淌在剛喝完的那杯土耳其咖啡的杯底正緩緩甦醒。而兩次曝光之間等待的過程,心情也有所變化,諸多關於眼前生活的想法持續醞釀,而下一張將要拍到的影像此刻正守候在一旁,就這樣深情地凝視著每天的日常。神祕的蒙太奇交疊依序出現在似乎早已被預先安排好的位置上,按圖索驥之餘,心電感應捎來那更詩意的生活可能的模樣,內心深處關於家鄉的憧憬與想像,其實就是每每眼前浮光掠影的抽象被轉化成一張照片的那個當下。
撰文的此時,歐陸漫長的冬季眼看將要遠行,清晨窗外一列候鳥正朝北方飛去,這是大自然裡最美麗的韻律,史詩般的旅行。中歐巴爾幹半島北端的斯洛維尼亞,是春秋兩季候鳥遷徙時的必經之地,累計已有近 400 種野生鳥類過境棲息;其中體重僅 100 克的北極燕鷗(arctic tern),南北極兩地來回的總飛行距離,一年甚至超過七萬公里。近兩年自己數次往返盧比安納與臺北兩地累積里程不過四萬公里,試想,若燕鷗也喜歡攝影,倘若牠們將出發前與抵達後的影像也交疊在一起,重覆曝光的畫面裡將交織著兩個夏天的光影,那會是多麼美妙的意境?
還是經常想家。
我不反對數位攝影,只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經常不會珍惜。持續透過一格格 36 × 24 釐米傳統底片蒐集兩地生活裡諸多暗示與驚喜,如同歐洲人釀製葡萄酒的耐心,這回我以照片為酒瓶,分批填裝以時間與生活的詩意,就那樣「釀」著關於兩個家鄉的思念與孩子童年世界絕對純真的空氣。每每嗅察到那時間佐以記憶,彼此發酵、沉澱後流連在理性與感性邊界的香氣,我打從心底感激 ── 感謝旅程當中所有我經歷過,甚或錯過的驚喜。●
註1:拼貼剪接的藝術手法。
註2:梵文,指咒語或頌歌,用於靜坐時內在聲音的默誦。
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師。輔大影像傳播系畢業,2003 年起旅居捷克, 就讀於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平面攝影系碩士班。2010 年以巴爾幹半島北端的斯洛維尼亞為創作據點,長期以深度人文故事與人們在不同環境的狀態為創作主軸。以《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獲得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