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愛名牌包
我愛用棉布購物袋
一種包 棉布購物包在歐洲人身上是好看的配件

亞洲女孩們喜愛買所謂的「名牌包」,我曾經也是。我過去在國際時尚雜誌工作十多年,在我們每個月報導最新潮流的頁面,出自大牌設計師和知名品牌有著漂亮線條、發亮皮質、被女明星與模特兒提在手上的包包,總是佔據了相當多的版面。在流行業界,我們稱這種包叫「It Bag」(註)── 這個詞從90年代末至千禧年間開始被時尚產業廣為使用,設計師與高價精品品牌例如 Fendi 或 Hermes 用來形容自家暢銷的手提袋。
不過,我根本不喜歡這種高貴手袋,雖然那美麗設計與細緻皮質的確讓我迷戀,它最讓人困擾的,就是那真皮包包的沉重負擔,再加上手袋裡的日常物件,提一只包出門簡直跟練習臂力沒甚麼兩樣,一日出門之後經常是腰酸背痛。
2007 年夏天,我正式告別「It Bag」,當時我正在歐洲進行一場壯遊,在德國連鎖家飾店 Butler 裡看到一只寫著「讓我過,我是一個購物狂」的棉布袋,當下買了它,然後將原本側背包裡的水壺、旅遊書、相機以及其餘有的沒有的小物都裝進袋子裡,肩上感覺輕盈多了。自此之後的每一日,無論在哪個城市、無論是上班、採訪或旅行或休假,我養成背著順手、輕便、包容度大的棉布袋的習慣,從前的皮質包包全被打入冷宮。
從此以後,我的眼光開始流連在每一個背著購物袋的人們身上,這些人在台北幾乎見不著,但在北歐、在法國、在德國、在英國,我看見一個又一個穿著好看的人們背著一只軟軟的、甚至髒髒的購物袋,他們是穿著棉布洋裝、腳踩芭雷舞鞋的巴黎女孩,是頭戴紳士帽、T 恤加緊身牛仔褲的倫敦青年,是帶著黑框眼鏡、穿著襯衫的柏林上班族,棉布包在他們的身上是好看的配件,不只是買東西時才用的環保包,沒有名牌手提袋的加持,這些人在我眼裡卻是有型得不得了,有種自在的、輕鬆隨興、自信的樣子,那種氣質,跟名牌 It Bag 使用者很不一樣。
註:時尚界的「It Bag」是精品品牌除了香水之外最賺錢的項目,大家注目的焦點從早期的經典款,轉變成每一季就換一種造型與名字的新標的,「It Bag」的價格也隨之年年上揚。

也因為天天背著購物袋,像是牛仔褲與白 T 恤般一樣地基本日常,我的眼睛也總是追尋著購物袋,只要喜歡就買(名牌包包的要價可無法喜歡就下手啊) 。我對購物袋倒也不是照單全收,自有一套喜好標準 ── 要棉質,polyester 感覺太購物袋,好似只適合超市採買用,不如棉布好搭服裝;A3 尺寸最完美,帶子長度可背在肩上但又不能過短過長,否則不方便拿取東西;質料厚實一點佳,不過歐洲許多店家的自製購物袋都是軟軟的薄棉布,但這樣也好,折一折可放進口袋或另一個包包裡,又是可取代塑膠袋與紙袋的環保幫手。
最近半年,當我把柏林當作第二個家,開始真正過起生活時,只用棉布購物袋的我彷彿完全找到歸屬,我背著棉布袋上街,無論穿著洋裝或牛仔褲,步伐可自信得很,這個城市的大多數人都背著軟軟的棉布袋出門,大學生、潮人、家庭主婦或歐吉桑都是如此,唯一的差別是,購物袋上的字樣成為個人 identify,用一只(我最愛的)Do you read me 書店的包,大概猜得出他是文藝青年愛讀雜誌;使用超市如 Edeka 或 KDW 百貨公司的袋,是有點年紀的;用義大利 10 Corso Como 或紐約 Dean & Deluca 的,可能是時尚界份子每每看見背著好看購物袋的人們,我總是忍不住多瞧一眼,心想我也要買一個那樣的包。LV、Gucci、Chloe、Marc Jacobs ⋯⋯ 這些高貴的 It Bag 再也激不起我的慾望。
或許我這樣結論是有偏見的,但我相信,一個對於物質的使用與選擇成熟至超越品牌與價格、關心物件背後的態度與意義的消費社會,一個我稱為 sophisticated 的環境,才會有使用平價購物袋使用得自在好看的一天,而購物袋的地位,也才得以與名牌手袋和平相處。
文、攝 許育華
許育華 歐洲台灣兩邊跑的自由撰稿人,也是資深雜誌人,專攻設計、旅行、美食、生活風格領域,現在住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