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Outdoor Festivals
口述=Dave 、Charlie
為台北野餐俱樂部的成員之二,是在英國讀研究所時認識的同學,回臺後希望將對英國生活的嚮往帶回來,於是和同期朋友一起舉辦了野餐活動。
撰文=劉繼珩
圖片提供=台北野餐俱樂部

台北野餐俱樂部是由五到七位30 歲出頭、在不同領域工作的人所組成的,有活動企劃、有數位行銷、有平面設計、有藝術策展人、有攝影師、建築師、兒童藝術老師等,我們都是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同學,因為一起上課又有共同的音樂興趣,自然走得近、聚在一起。
回國後,我們常常聊起在英國的生活,想到在那陰鬱潮濕的氣候裡,只要一有陽光的好天氣,大家就出門野餐、曬太陽的時光,一邊懷念一邊想:為什麼不來做點有趣的事,把倫敦的野餐生活帶回來,讓臺北有更美的風景呢?就這樣,開始有了舉辦這個活動的念頭。
在歐美,野餐是一件很平常的社交活動,不需要什麼花費也沒有門檻限制,我們為了想保有野餐精神的單純性,讓活動能照自己的想法走,並不以賺錢為目的,所以沒有找任何商業性贊助,這樣勢必面臨經費上的挑戰,因此我們透過FlyingV募資網站籌措資金,用募得的款項在2014 年五月和九月,分別於中山創意基地及華山大草原,舉辦了兩場野餐活動,用最有趣的內容回饋給所有參與者。
由於希望與其他的野餐活動做出區別,我們的市集攤主和表演樂團都採邀請制,希望能找到認同我們理念的人來分享創作、一起玩,所以90%的攤位是其他活動看不到的,而且都以「Picnic Needs」為主;音樂在我們的活動裡是很重要的一環、是不可少的元素,同時也要符合背景音樂的概念,因此選擇輕鬆的民謠、輕搖滾,讓來參加的大小朋友都能接受,營造一種大家呼朋引伴、攜家帶眷來草地上參加音樂會的氛圍,呈現野餐自在的氣氛。
多數人對於「野餐」還侷限在吃吃喝喝上,但我們想做的是打開草地上發生任何可能性的想像,所以每次野餐都會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像是利用草地上的樹葉、樹枝創作,豐富兒童藝術教育的地景藝術課程;用舊三輪車改裝成行動圖書館,陳列了與公共空間議題有關的選書,讓大家可以輕鬆閱讀、關懷環境;也規劃了一個Speaker’s Corner,邀請兩位講者,分享環境、生態關懷相關議題;最後我們還特別安排了一場快閃舞蹈,希望藉由草地上的可能性,帶給臺北人對這個城市更多不同的Imagine。
很多人也會問我們:你們都各有正職工作,怎麼 還有時間辦活動?因為每個人都處在高壓的上班 環境,只能利用下班、週末時間開會,所以需要 比較長的籌備期,但每次開會都變成了朋友間的 相聚,也因為要舉辦野餐活動,激發了我們心中 的那股熱情,在忙碌中找回了對生活的感動,即使下班身體已經很累了,心裡的開心卻是無法形容的滿足,當然在討論過程中,來自不同職業背景的大家貢獻專業、進行腦力激盪,並互相交流資源,是讓每場活動都很成功的背後關鍵。
另外一個支持我們繼續辦下去的原因,是發現透過活動,人與人原本疏離的關係因此拉近、凝聚了,很久沒見的朋友相約來玩、順便辦個小型同學會;平常難一起吃頓飯的家人,可以把整個家族老小都揪來野餐,在草地上笑著、跑著、或坐或躺地渡過開心的一天,這就是我們喜歡並想傳達給所有人的生活樣貌。
來現場 參加的 朋友怎麼說
羅富暘 Profile
建築專案設計師,從好幾年前就開始參加如創意 市集等活動,覺得去現場參與這類活動,感覺很 溫暖,能從中得到許多創新的生活體驗。
Q1 談談你覺得這個活動的特色?
A:這個活動在繁忙的城市中,幫大家找到一個身心 靈的聚會空間,能邀請三五好友一起走到戶外,共享 悠閒的生活時光。而且可以是各種自由的形式,不 管是帶著寵物奔跑、直接躺草坪、搭帳棚或是一直 和朋友們「併攤」,讓野餐墊逐漸長大成一個歡樂群 組,就是一種可以很自在、很隨地搖滾的感覺。
Q2:從活動中你體驗到怎樣的樂趣? A:在邀請朋友來參加時,透過發訊息給來自不同地
方的大家,相約分享彼此精心準備的美食料理,當天 從自己的餐墊端著擺盤好的餐點,穿過草坪到另一端 的朋友餐墊「上菜」,在到處「串門子」中可以品嚐 到各種神秘料理,像是料多紮實的鮭魚飯糰、北平加 料烤鴨、隱藏版手工檸檬起司派等。
Q3:參加活動中有什麼令你意外的驚喜?
A:在串門子的過程中,我意外遇到好幾年前一起玩 團的團員,然後發現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彼此在忙碌 的城市生活中,仍然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活動,就像是 行星的引力一般一起繞行著,令人特別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