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鍋鏟
和義大利人一同料理生活
一種飲食文化 義大利異國觀察

結合美食、音樂與生活的文化書寫
擁有德、英文學雙學位的楊馥如,在義大利就讀大腦與神經科學博士班期間, 也順道於英國倫敦取得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遠嫁義大利之後,開始了以臺灣與義大利兩地為家的生活。
喜歡寫作、旅行、下廚、採訪、攝影的她,經常探索各地飲食文化,也將音樂結合義大利美食,在愛樂電臺主持廣播節目。近日出版《義大利音樂廚房》等書,希望透過文字與音樂,傳達「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理念。
其實相較於專業廚師,我的料理資歷不算太長,30 歲之前在臺灣經常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反正餓了有餐廳、夜市,不會料理也沒關係。直到去英國留學,因為不習慣國外的食物,才開始查食譜,自己做東西吃。
看食譜做菜,對我來說還算簡單,不過到義大利跟朋友學做菜時,發現義大利人料理不喜歡看食譜,即使有食譜,份量也標註的不準確,像是寫著「q.b.」(註1),或是「核桃般大的奶油」,但究竟是多大的核桃也不知道,幾乎沒有參考價值,只能慢慢摸索,料理出適合的口味。
不過義大利料理程序其實非常簡單,它好吃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例如農夫種植番茄必須細心照顧,除了有足夠的時間曬太陽,也得在乾淨的土地上成長。只要有好食材與料理者愉悅的心,單純的烹調就很美味。
註1:中譯為「適量」。

除了料理方式之外,義大利人吃東西的方式也很不一樣。在臺灣,通常會在客人入座後,十幾道菜一起端上來,大家圍著圓桌吃,然而義大利是從前菜、主餐、小點、甜點,一道道慢慢上、慢慢吃,聚餐最少是兩小時起跳,更何況遇到婚禮或重大節慶時,吃個三天三夜都很常見。
對義大利人來說,料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義大利享用美食不只是用嘴巴品嘗,和朋友喝點小酒,做菜、擺盤的過程都是一種享受。
雖然臺、義兩地的飲食習慣不同,但對美食的重視,倒是不相上下。我喜歡在搭乘交通工具時,偷聽人們談天,義大利人的話題永遠三句不離食物,相較於臺灣人大多討論的是當紅餐廳,他們則是偏向某道料理的自家版本,有什麼獨門配方,但最後總結都會是:媽媽做的最好吃。
在臺灣,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飲食派系,義大利也是,許多食物都和地名相連,像是波隆那肉醬、拿坡里比薩等。如同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鐘樓主義」(註2)般,將家鄉的依戀反映在食物上。
有次和先生在家附近參加美食節時,吃到一碗雞蛋麵,味道就跟臺灣肉燥麵一樣,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當地的傳統料理方式:用豬油炒紅蔥頭做為烹煮基底。此外,他們也會用豬油、麵粉等簡單的材料做類似於臺灣蔥油餅的薄餅,讓我相當驚訝,在這個相隔萬里的城市,卻意外地品嘗到家鄉特有的味道。
居住義大利多年後,逐漸發現其實屏除語言、地點的隔閡,許多經驗都是共通的。透過味蕾與食物交流,也悄悄地牽起了屬於兩個家的味覺記憶。●
註2:只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願意離開家裡附近的鐘樓,不管到哪都要是在可以聽到鐘聲的範圍,代表著對家鄉的依戀。
《義大利音樂廚房》有鹿出版
口述、攝 楊馥如
文 吳亭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