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 臺北市同安街的百年故事
撰文.攝影=水瓶子
青田七六文化長。以旅行與藝術寫作、導覽講座,城市觀點與論述為志業。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著有《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我的書店時光》、《台北咖啡時光》等書。

翻開1936年臺北的地圖,同安街就已經存在,當時叫做川端町,顧名思義就是在河邊,町內有赤川流過,也有新店支線鐵路通過,就是今日的汀洲路,每次在這邊散步,經常迷失在巷弄間。
1764年(清乾隆29年)這個地區就叫做古亭莊。牯嶺街95巷與同安街口附近有長慶廟,旁邊有座鼓亭庄遺址石碑,傳說來台開墾的漢人為防禦住在新店溪上游屈尺的泰雅族出草獵首,建「守望亭」在廟旁,設置大鼓為哨站警戒,因此命為鼓亭。
1920年代的川端町,靠近新店溪與萬新鐵路(舊稱縱貫線新店支線)交通方便,日本人假日的休憩活動是乘船遊河,欣賞河岸風光,白天在上游碧潭戲水、釣香魚,黃昏時到下游河邊賞夕陽,然後晚上到居食屋飽餐一頓,或飲酒作樂,或有藝妓表演,靠近河邊有不少的料理亭,根據1928年的日本職業別明細(地)圖上,在今廈門街上有清涼亭、春花園、料理新茶屋、大正園、千花園、料理樂水、料理有馬支店等。
1921年,從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建好,主要是要運煤、木材、茶葉等貨運用途,軌距約一公尺,採單一票價。但後來臺北帝國大學(今臺大)成立,加上新店地區也居住更多的人,除了貨運外,變成了平日上下班,假日觀光休閒的鐵路線。1965年萬新鐵路拆除,部分為今日的汀洲路。
詢問過不少長者,對萬新鐵路的印象眾多,因為火車開得非常慢,若是沒有買票就上車,遇到查票的車長,會跳下火車繞一圈躲過查票之後再跳上火車。住在木造房子的長輩說,小時候晚上要等到最後一班火車經過才能安然入睡,從新店開過來最後一站是萬華火車站,因為載了大量的煤,經過古亭站的時候周邊的木頭房子彷彿搖籃一般震動,搖來搖去的,那時大約是晚上11點半鐘。
很難想像,以前曾經有火車在這個區域呼嘯緩慢而過,大小水圳道,一座座小橋跨過水道,下大雨颱風過後門口水位大漲,小朋友特別喜歡玩水,這些光景應該都不可能再出現了。王文興的小說《家變》,那些竹籬笆木造房子,也很難在今日的同安街看到。高聳的河堤水泥牆,要過去看河,還要爬走一段不短的路。
我試著在這裡想像1930年代的味道,或許是 酒味、粉味,人們在居酒屋內飲酒作樂,望 著河水吟詩作對。1947年二二八事件,讓這 個地方產生了莫大的緊張感,靠近河邊有人 的屍體,到處傳出槍聲,很多人躲在家裡不 敢出來,躲了好幾天稍微平靜一點,就跑出 來跟鄰居借米找吃的東西。到了1960年代, 外省/本省家庭融合的第二代,父親年邁的 記憶消失,每個人的心理產生莫大變化,那 可能是成長吧?從小說中人心的變化來看同 安街街廓的變化,其實最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