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菁╳楊士範】時間花在哪裡 成就就會在哪裡 不過戀愛除外

聊聊天 兩位作家的感情與創作觀

企劃=《小日子》
內容協力=BIOS Monthly 線上雜誌
撰文=潘怡帆
攝影=陳昭旨

李維菁╳楊士範

李維菁(圖左)

長期擔任藝文記者,寫別人的新聞,一出手寫小說《我是許涼涼》立刻引人驚艷。今年九月出版的《老派約會之必要》集結往日專欄作品,談人、說故事、講感情,文字犀利而精準,卻又不乏感性與戲謔,被楊照形容是個太冰雪聰明的女子。

楊士範(圖右)

又名瑪利歐(Mario), 是個離不開網路的讀書人。部落格「抬起尊臀去敲門」,包含運動、電影、科技和音樂。今年九月將發表於BIOS Monthly 線上雜誌的專欄成書《用 iPhone 分手,在臉書上大和解?:50 個你不可不知的雲端生活關鍵報告》。

最近有一男、一女兩位作家集結專欄成書出版,前者談雲端生活,後者論老派約會,但同樣都張耳傾聽都市人的故事,並書寫物質世界的情感與人性。《小日子》十月號邀請李維菁與楊士範一起聊聊天,分享各自看待感情與創作的方式。

問:你們的創作中寫到很多朋友的故事,如何讓他們跟你分享故事呢?

楊士範(以下簡稱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精采,只差你有沒有注意到,或他要不要跟你講,有的是剛好,有的則會趁機。像有朋友來詢問如何操作產品,我就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故事就被問出來了。

問:他們會不會害怕成為你故事中的主角?

範:其實還好,因為故事都會顛倒編改,當事人自己當然知道,但外人看不太出來。而且當事人看到文章後還會問說:「那可以簽名簽在那篇上面嗎?」

一般來說,我只是單純覺得故事還滿有趣的,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和科技拉上關係?剛開始寫的時候則是相反,先寫科技再帶入人文,但後來覺得不是寫臉書就是iPhone,所以轉而以故事為起點。因為我認為產品再怎麼變,人性還是不變的。所以書中有提到我們現在送父母iPad,而我們的父母以前則是送錄放影機給他們的父母,因為那在當時來說是高科技產品。這就是情境變了,但人性重複。

問:那你們會刻意多問一點朋友的故事嗎?

李維菁(以下簡稱菁):不會啊,沒有必要為了創作去認識或打探誰。應該是自然而然為了那個人感興趣、為了那個事感興趣。我不是很贊同有目的性地刺探,這樣寫出來的東西不會好,交的朋友也不會是好的。

問: 現在有時會碰到不熟的人突然透過WhatsApp 或臉書來傾訴心事。很多人透過這些科技媒介來表達自己,你們有什麼看法?

菁:就看他有多寂寞。這是一種不需要面對面去負擔他人情緒的來往方式。不需要面對面、不用聽到聲音也沒有肉體的觸碰,在我的眼裡就是簡明又廉價。這樣講很老派嗎(笑)?

範:我想這只是媒介的差異,但在現實上還是一樣的。為什麼會去做這件事情?基本上還是出於關心,只是現在有更快速的途徑可選擇。

菁:可是如果夠關心,就會選擇用更有溫度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情。

範:臉書或傳簡訊當然比較冰冷一點,打電話、見面會更溫暖一點。我同意你所謂廉價的問題,這種方式太疏離了。但如果是我的話,我大概也會那樣做,因為我就是無聊、寂寞,所以才在臉書上尋找還在線上、又不會給我太大刺激的人,尋求傾聽與安撫。這個朋友不要距離太遠,但也不要距離太近。

菁:人性也許是不變的,可是有些東西是會改變的,有些東西會養成習慣。譬如小時候準備考試一樣,你知道什麼時候將會有月考,於是就開始準備、醞釀、考完到看成績,去好好面對整個過程,認真處理與遭遇一件事情。但現在太方便了,我喜歡一個人,不需要再去觀察對方、醞釀情緒,而是隨時都可以找他。以理性的講法,或許就是媒介而已,但你選擇的形式終究會回過頭影響態度和心的狀態。

網路世界的美好之處就在於沒有上下階層、沒有遠近距離,所以在形式上彷彿世界大同、天空無限,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這樣嗎? 我不是說要復古回到威權世界, 而是東西本來就應該有各種漸層、有很多色階。2000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傑宏‧尚斯(Jérôme Sans) 當年策展的名稱叫「無法無天」,就在講網路世界裡的天空無 限。那個時代大家正在享受網路世界帶來的快樂,我們可以在上面買東西、和任何人來往。但隨著全球化開展,問題漸漸發生,於是從極度樂觀的狀態變成問題叢生的現況。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個座談的 原因。我們享受到美好,可是也要去正視從中浮現的問題。

講點輕鬆的吧!我寫〈老派約會之必要〉這 篇文章,就有個年輕弟弟寫信給我說:「台灣的女生已經很難追了,你還寫這種東西出來幹什麼?我要是敢打電話給她的話,我何必用 WhatsApp 呢?」但重點是,他就是孬, 沒有辦法鼓起勇氣接受拒絕,那你到底是有多愛?多想約呢?

楊士範 李維菁

範:就男生的角度來講,當你沒有習慣被 拒絕、或是習慣成功的話,開口約一個女生 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女生拒絕你可 能只是因為不想跟你出去而已,可是男生可能就會將此當成對人的否定。所以不管是 WhatsApp 或臉書也好,都可以不用當面被拒絕。

菁:如果被拒絕就覺得是天大的事,這樣的 男生以後大概也沒什麼出息。同樣的,大家 都會在臉書上轉貼一些什麼社會理念、搶救流浪貓狗的文章,但按讚的人有多少真正到現場參與?當你聯絡別人只用 WhatsApp 問候,對社會的關心只剩下按讚,這就已經不只是媒介的問題。

範:在現在的狀況應該要有自覺,媒介只是一種工具,你的行為和感情不應該為此改變。例如直接回家看奶奶會比打電話給她好,打電話給她會比在臉書上打奶奶生日快樂更好。因為這樣做只是抒發你自己的感覺,可是對於當事人並沒有真正的意義。所以我覺得牽手與擁抱比起在臉書上打一句「我愛你」來得重要許多。

菁:我書中〈蓬門碧玉紅顏淚〉這篇有提到《金玉盟》這部老片──富家子跟一位女歌手相戀,約定半年後在帝國大廈頂樓見面,女歌手沒有赴約,男子以為被拋棄而傷心遠走,沒想到多年後才發現,女歌手當年是在匆忙趕赴約會的途中遇上車禍。但試想如果那個年代有手機呢?女主角就可以用手機撥通電話:「抱歉,我遲到了,在路上, 我愛你。」「沒關係, 慢慢來,我等你。」

問:以前碰到科技部門的同事,大家錯身而過時都會迴避眼光,然而回到電腦螢幕前,又開始熱絡地來往。你們對這樣的現象有什麼看法?

範:我也曾跟這樣的人工作過,能在這方面持續工作下去的人有個特質,就是跟科技產品打交道的能力,比交女朋友厲害得多。畢竟跟人相處比較複雜,處理產品問題則相對簡單。

菁:我覺得東方世界裡的男女生,都把被拒絕這件事看得很嚴重、當成對自己的否定。但答應或拒絕,都只是生活人性互動上的一部份。而且對你說Yes 的人不見得是喜歡的人,對你說No 也不是否定你的人格。要學習接受許多狀況,這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問:男生要怎樣開口聊天才不會被拒絕?

菁:很多男生聽說你是寫文章的或搞藝術的, 就會想跟你聊這個。唉,拜託不要再講了。

範:你看吧,所以男生就很痛苦啊,講什麼 都被打槍、聊什麼都不對。你講的真的就是 很典型的,因為男生真的不會講話。所以大 家才會流傳一些精采故事,譬如我聽過說有 個男生遇到一個漂亮女生從電梯走出來,他 走過去說:「你的狗狗好可愛喔,幾歲啊?」 後來從頭到尾就是那個女生在講話,所以他藉由搭訕那隻狗,達到搭訕那女生的目的, 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有多少男生會想到這個 呢?男生很難為啦,就是害怕被拒絕。

菁:所以還是回到怕被拒絕這件事。

問:最近「逗點文創」與「一人出版」推出 午夜巴黎計畫,請問海明威和費茲傑羅,你 們選哪一邊?

菁:我爸爸唸文學的,又是老一輩的硬 漢,我小時候在看費茲傑羅時他就很不以 為然。我問他:「那不然你覺得看什麼才 是一流的呢?」爸爸就非常端正地說:「海明威。」(笑)

比起海明威,費茲傑羅比較陰性一點。海明 威的短篇真是寫得非常了不起,的確一流。

費茲傑羅也寫得很好,雖然他認為自己後來 都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寫,但其實不是,他是 極度看輕自己的人,而他短篇中的對白以及 描述都非常好。所以兩個非常難選,但若就 情感上來說,基於我自己寫作的命題──都 市的物質、世故與純真,以及夢想破滅── 我的部分情感和靈魂當然是覺得與費茲傑羅 比較親近。我喜歡海明威,也想嫁給他,但 嫁給他之後,心裡會一直懷念著費茲傑羅。 他就是有名的戀人哪!(指著楊士範的側 臉)你只能選海明威了,因為你現在這個角 度看起來跟海明威超像的!

問:作家看書的時間應該比一般人還多吧! 你們都花多少時間看書?

菁:理論上是這樣沒錯,至少我的作家朋友 都很認真在讀書;但從另一個面向來說,我 不認為這是必要。寫作和做音樂做藝術都是 創作,需要用生命和各種感官去經驗世界, 我選擇用文字,藝術家則用視覺,音樂家 是聽覺。一直讀書的話,會被書裡的文字所 綁架,而愈是寫文章的人,愈不應該被文字 所綁架,不然就會被困守在形式內,多去體 驗比多讀兩本書更重要。就像畫畫的人不能 一天到晚看展覽,做音樂的人也不能只聽音 樂。所以我們才能抽象畫裡看到文學性、在 文章中見到音樂。

範:我看書的時間相較起來不算很多,但 肯定是花很多時間買書。我是把讀書當作

興趣,譬如我喜歡看推理或科幻類小說,其 中有些東西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我的素材。很 多好的文章具有音樂性,就算文章本身不是 在寫音樂,但卻可以聯結到音樂性。所以我 覺得聯想力很重要,怎樣從展覽、繪畫或音 樂,透過聯想,用文字表達想像。

菁:你最近買的一本書是什麼?

範:《錢途末路》和《三秒風暴》,兩本都 是瑞典的推理犯罪小說。北歐的風格就是很 冷、很陰暗。

菁:我也喜歡推理小說,紓壓的時候都一直 在看犯罪小說,大師的、二流的都看。我唯 一沒有辦法看的就是日本推理小說,完全看 不懂,無法進入狀況。

範:我一開始也是,但在書商比較有系統地 引進之後就開始看。例如宮部美幸、伊坂幸 太郎和東野圭吾。

菁:還是補充一下好了,我覺得想要寫小說的人要有基本功,所以仍然要多看書。我記得小時候練琴,並非說坐在鋼琴前面才算練,像是等公車的時候,就開始記譜,腦子 思考曲子的結構、手也處在練習的狀態,所 以其實是花很多時間練習才能紮根。大抵就是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會在哪裡,不過戀愛除外。▍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