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Travel with Bookworms
文 吳亭諺
攝 簡子鑫
插畫 李宜蓁
鄭森雨 「森雨書房」主理人,2012 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閱讀心得,並提供書籍借閱, 2015 年加入了負責設計、企劃協助的夥伴 Ishtar,參與華文朗讀節後,轉為游牧式的實體書店。除了進駐不同空間,也開放有興趣的人預約,到北投自家屋頂上參觀閱讀。
在可以同時看見山林與城市建築的公寓屋頂 上,是我與書的祕密基地。和特地前來拜訪的朋友,選擇一個喜歡的角落,坐在板凳上,一面聽著輕快的爵士樂,一面閱讀喜歡的書,累了就吃些點心,彼此交流最近的心情與新發現的書籍,是我現在很享受的狀態。
因為對書的渴望,只要有時間,我就會買書, 或到圖書館借書,但不僅是吸收,也樂於分享。我在網路上成立了「森雨書房」粉絲專頁,期望藉由網路平臺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 音樂,也將自家藏書開放給有興趣的人免費借閱,借書的規則是,將對自己有意義的物品做為抵押,並提供一份不拘形式的讀後心得。
從網路平臺走向移動式書房,是在 2015 年參與華文朗讀節之後。我以書攤展覽的方式直接與民眾面對面,發現比起在網路上交流,得到更多響應與反饋,促使了我將書房實體化的想法。也許因為是喜愛新鮮的水瓶座,我捨棄實體書店形式,而是以四處移動游牧的方式,尋訪各地不同空間,接觸空間裡有趣的人。
於是,以自家屋頂做為書房起點,我像是書的牧羊人,循著與自身相近的頻率與氣息,不斷為書尋找下一個安棲之所。從北到南走進不同 場域,依著主人的背景個性與空間氛圍,創作 選書主題。
今年夏天,書房進駐天母的森丘甜點店,因為知道老闆有醫學背景,我將選書主題訂為「為什麼我們會活著?」,同時將自身對生命的疑問拋出,選擇和人文、哲學、心理學有關的書 籍,如《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阿拉斯加之 死》、《麥田捕手》等,透過與書對話,也是一 次對自己的重新尋思。
帶著書四處流浪,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浪漫,但每到一個地方,書就要重新搬移、排列,整 理的時間長,也很耗費體力。而每次思考選書 的過程,都像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有時候也會忽然感到迷惘。
感到困惑時,我通常會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練練 揮棒、打籃球,就像村上春樹喜歡跑步一樣, 那是幫助自己排解壓力、轉化和思考的方式。 透過運動調節自己持續創作或思考的狀態,才 能幫助腦袋和身體獲得新的活力。
若想靜下心來,我會騎著單車到北投的咖啡店 N° Café 打開電腦聽聽音樂,看著店裡的人工作,就會覺得心情平靜。若要是想要走遠一 點,就到法鼓山農禪寺,站在蓮花池邊,遠望 山群蔓延的輪廓;欣賞在不同天氣下,山水相 映不同的面貌,很療癒,也慶幸城市中有一處如此讓人可以沉靜下來的地方。
松浦彌太郎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裡曾經說過,「不管是世間的事物或自己內心的事物, 要能全部接受、包容,才是最糟也最棒的生存方式。」對所有事情都極度認真,但面對煩惱或痛苦時,都以平常心看待。我想,不論開書店或做什麼,依著內心的聲音,全力以赴就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