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植物供應養分 隨生活習慣長成的家

Cover Story Life is a Design

口述=李霽

花藝設計師。大學念的是建築系,建立美學基礎,花藝作品細膩,植物散落家中各個角落,2011 年起經營工作室「霽Studio」。

JTL0470

每到寒暑假,我會回到花蓮吉安鄉的老家,爸爸常帶著我們到處走走,太魯閣的樹林、神秘湖邊的草原,從小就被自然的環境圍繞。我很喜歡畫畫,後來念建築系,經過基本的設計訓練,對結構、色彩、材質的組合有些敏銳度,建築作品也喜歡用環境觀點切入。

開始接觸花藝設計,是因為在一個醫美專櫃的設計案中,做了整面燒杯植物牆,業主很喜歡我的作品,就慢慢開始接觸這些花草,因為這些植物需要定期更換,也就漸漸開始花藝的工作。其實自己從沒想過將來會做這件事情,就像這個家一樣,無意間找到的落腳處,兀自生長成了自己隨性、恣意的模樣。

房子旁邊的藝廊是我朋友所經營,有天提到這個空間要出租,我很幸運地沒看任何房子就決定住下來了,在寧靜的巷子裡,可以自在的生活、工作。當時很喜歡這裡環繞式的格局,你會覺得空間是循環流暢的,一進來是前庭工作空間,右邊是擺放電腦的客廳、工作室,左邊有獨立衛浴的主臥,從臥室推開落地窗就能到外面的前庭,空間像會呼吸一樣。

 

_JTL0413

起初整個房子是空蕩蕩的,地板還是塑膠貼皮, 管線、牆壁比較凌亂, 在有限的預算中,我將牆壁重新粉刷,管線拉整齊,貼上木夾板,剩下的都是用家具堆疊,例如這個在電腦桌旁的歐洲舊烤箱,我把它當成我的置物櫃,放一些帳簿、文件;日本老藥櫃,在裡頭放食物、杯、盤,還可以當成屏風,擋住後面的雜物。

我很喜歡有時間感、歷史性的物件,這些物件好像有自己的靈魂,有生命和故事在裡面,例如這個看起來不知是什麼作用的老零件,是從內湖的「歐洲跳蚤市集」買來的磨豆器,我把它拿來當書擋;從台灣的回收場買的鐵盒子,秤重賣很便宜,只要幾十塊而已,裝書、小東西都很好用。大學時期就很喜歡買書,除了設計、建築、攝影、純藝術類型,我也很喜歡生物、解剖類書籍圖鑒,像動物的骨骼構造、形狀是很美的,做花藝或設計時,很多靈感都來自於自然界。

 

現在工作空間的動線安排,是經過一段時間使用調整後的樣貌。剛開始在進門的前庭擺了個長 桌,有時和朋友圍在這裡討論、聚會,行人從門口轉頭就能望進來,曾有人以為這裡是咖啡 廳,推門走進來,後來就決定將工作桌搬走。

現在在前庭的空地創作植物或大型作品,在這個 空間的工作狀態很特別,創作者會有種被窺視的 感覺,外面的人經過就會看到我。朋友曾問:你 不怕外面有人看你做事嗎?但我其實蠻喜歡維持 著與外面的互動張力,這裡有點像一個創作小舞 台,被觀看的時候能提升我的專注力。而這裡更 明亮且通風,可以給予植物需要的陽光,適合吊 掛乾燥花等。材料會堆放在這邊的空地,因為花 有很多零碎的落葉和土,所以就在客廳拉門以 外的地方做出一個高度區隔,前庭的地面比較 低,裡面的空間就不會弄髒了。

我的作息很規律,每天一早五點起床,到外面跑 步,回來後就待在客廳的工作室看書,有時賴在 沙發上讀書,有時待在地上翻書,躺著、坐著都 很放鬆,這是在一段工作之前,書與自己獨自對話的時間。

我覺得這間屋子就像植物,如北美原生的樹種刺槐一般氣味豐厚,在陽光中進行光合作用,有自 己的管道吸收水分,空間中充滿自己喜愛的各種 物件,植物在這裡供應養分,書本就像是工作與 靈感的通道,滋養靈魂,讓作品開花結果。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