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模糊的未來 未來的未來
┃馬世芳┃
1985 的臺北,是個和「小清新」、「小確幸」還沾不上邊的城:空氣很髒,市容很亂。然而對 250 萬在這兒討生活、過日子的市民來說,那也是一座充滿機會,生氣蓬勃的城:泡沫經濟時代即將降臨,股市加權指數將在短短四年半,從 636 點狂漲 19 倍,來到 1990 年大崩盤前夕的 12862 點。這一年,唱遍全臺灣的主題曲是群星合唱的〈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單曲製作人是當時 30 歲的李壽全。多年後他說:那時候他一面製作這首充滿「正能量」的歌,一面錄製他自己作為歌手,正式演唱的第一首歌,兩首作品訴求完全相反,感覺很矛盾──他自己那首歌叫〈未來的未來〉,原本叫〈模糊的未來〉。是啊,假如未來一片模糊,怎麼可能相信明天會更好呢?
李壽全變成歌手,委實是一場意外。〈未來的未來〉是他寫的電影主題曲,本來要找歌星錄唱的。1985 年,導演萬仁籌拍電影《超級市民》邀他配樂寫主題曲,熟聽西方搖滾的李壽全對當時國語歌的歌詞始終很滿意,決定繞過唱片圈的專業填詞人,另闢蹊徑,找作家來寫寫看。
他找的那位作家叫張大春,當時 28 歲,還在服預官役,每次放假都跑到安和路的「麥田咖啡館」喝啤酒。「麥田」原址前身,是李壽全開的「小西唱片行」,後來頂給詹宏志開咖啡館,留下一半店面繼續賣唱片。當年搞音樂、拍電影、做出版的各方豪傑經常在「麥田」出沒,李壽全和張大春就坐在「麥田」,用「分鏡劇本」的概念一起設想畫面情節:
雨水和車聲擁擠在窗口,我在都市的邊緣停留
少年的往事在回憶中消失,三十歲我的職業是自由⋯⋯
是誰在指揮路上的追逐,由誰來裁判遊戲的勝負?
誰讓我爬上高樓的頂端,卻看不見昨日的天堂⋯⋯
有人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有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告訴我,都市不適合流浪/告訴我,異鄉會變成故鄉
告訴我,告訴我/這模糊的未來,我等待
明眼人當能聽出它巧妙嵌入了〈橄欖樹〉和〈鹿港小鎮〉兩首歌的名句。這首歌篇幅很大,李壽全找了臺灣樂手圈最厲害的「四人幫」:鍵盤陳志遠、鼓手黃瑞豐、貝斯郭宗韶、吉他游正彥,錄下精湛的搖滾編曲,還特邀大師級薩克斯風手蕭東山,吹了大段盪氣迴腸的獨奏。用這個編曲作底,李壽全試錄了一個 Demo 交給萬仁,沒想到萬仁愛極了李壽全的演唱。李壽全覺得那個 Demo 錄得實在不太專業,希望換上重唱重錄的新版,萬仁卻偏偏只喜歡那個「真情流露、澎湃嬝繞」的 Demo,直接把根本沒正式混音,連節拍器雜音都留著的 Demo 放進《超級市民》,作為片尾壓軸(註1)。
配合電影上映,李壽全發行了一張當年尚極少見的 EP,收錄兩首電影插曲和兩首配樂。〈模糊的未來〉送審新聞局沒能通過,理由之一是「歌名過於灰色消極」,張大春索性改成〈未來的未來〉──他說這根本是一句廢話,未來一定還沒有來嘛。誰知道,這句話後來竟變成了流行語。
不只歌名,歌詞也得改:羅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已遭禁播,必須同步改唱「這裡不是我的家」。「異鄉會變成故鄉」或許和〈橄欖樹〉一樣遭疑影射國民黨敗退臺灣,只好改成「這是我居住的地方」。萬仁在電影字幕悉數打上送審通過的新版歌詞,音樂卻原封不動,偷渡成功。於是你眼睛看到「未來的未來」,耳朵聽的仍是「模糊的未來」。
《未來的未來》EP上市,成為我們認識「創作歌手李壽全」的起點。也因為這段因緣,他終於願意動手創作自己的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正式專輯:次年問世的經典《8又二分之一》(註2)。那個 Demo版〈模糊的未來〉母帶早已遺失,幸虧你還能在電影裡聽到 30 多年前李壽全那掏心掏肺的嘶喊。看著一幕幕 80 年代的臺北街景,搭上那樣的歌詞,你會泫然欲泣:畫面中那座城,如今也消逝大半了。▍
註1:電影《超級市民》壓軸的段落,可在這裡收看:youtu.be/SfIPl-Xp7nk。
註2:《8又二分之一》今年剛剛發行 30 週年紀念版,包括 EP 收錄的〈未來的未來〉和〈看不見自己的時候〉。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