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是超越時代的住宅

口述=阮慶岳
作家,建築學者,策展人,在台灣各種音樂、藝術現場都很容易看見他的身影,領薪水的正職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13 歲起定居民生社區近四十年,不久前自己買房才搬離。
文字=楊芩雯
攝影=陳敏佳・周震
攝影協力= Bonnie

 

74

 

我升國一的時候搬到民生社區,那是民國58年,我們算很早搬進來的一批,民生社區剛開始成形,聯合二村還在蓋,很多地方還是工地。民生社區最吸引人的是環境,還有老公寓。你後來住過大樓就明白,老公寓比大樓舒服多了,大樓有某種程度的冷漠,老公寓還是比較能感受到人性。你到後面陽台曬衣服,會看到鄰居在他的廚房炒菜,隔壁那家人吵架你也聽得到,有點雞犬相聞的味道。

搬入民生社區之前,我在永和跟金山街各住過一年,包括小時候在屏東潮洲住的都是日式獨棟的房子,到民生社區才住公寓二樓,覺得很新鮮。公寓有四層樓可以跑上跑下,四樓有個逃生梯通往屋頂,坐在屋頂看得很遠,前方就是機場,成天看飛機起降。那時候我走到新中街一看,望出去都是田,還沒有民權東路,民權東路也是田。我常爬上屋頂,稻田的另一邊是機場。行道樹的樹苗才剛種下去, 經過40 年的時光,長到現在變成大樹。富錦街上的行道樹,有一大段是油桐樹,樹型又高又漂亮。油桐夏天遮蔭,冬天換季落葉時陽光能照射穿透。我現在看起來,台北最好看的路樹就是油桐和樟樹。

小時候,民生社區的住宅巷弄之間有許多小雜貨店,賣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因為從富錦街走到民生東路上還是有段距離。我家在富錦街上新中街口附近,中間還有個小小的富錦三號公園,拍最多電影的就是那一段。後來雜貨店都關掉了,小幼稚園也關了,現在富錦街上最多的是咖啡店,怕有七八家吧。富錦街有人行道又有路樹,一樓有院子和後巷,開安親班或咖啡館都很適合。

70 年代公寓還很少,算是新的住宅形式。在民生社區的四層樓公寓之前,台北早期的住宅還有一種是港式公寓,在麗水街一帶有,現在忠孝東路跟敦化南路口順成麵包店的大樓也是,那是60 年代蓋的。模仿香港的港式高樓層住宅,後來沒有在台灣普及,反倒是四層樓公寓成為往後20 年的主要住宅形式。公寓樓層矮,跟馬路接近,感覺親切,住民會覺得自己跟馬路是有關係的。

 


76

 

民生社區最早蓋的一批房子可能是公教住宅,富錦街跟聯合二村比較晚。最大、最主要的一塊是聯合二村,早期的房子坪數不大,典型的聯合二村公寓單位是36 坪,三房兩廳,前後各有一個陽台。這個規格後來變成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房地產的標準,符合當時四口小家庭對家的空間的期望。

聯合二村有聯合國住宅計畫援助的背景,沿用西方現代建築概念,是台灣第一個社區有做污水下水道系統,所有的電線桿都埋到地下,還有瓦斯管線,在台灣完全超前時代。社區裡有人行道、行道樹還有小公園。即便到今日,台灣還沒有一個社區足以超越當年聯合二村的規劃眼界,到現在台北市還在拼命做污水系統,外縣市更不用說。

當然,這跟成本有關。台灣當年還是第三世界國家,哪有力氣去做污水下水道?貴死人了!聯合二村比較像是聯合國示範一個第一世界的居住標準。民生社區在1960 年代已經開始用容積率規劃,台灣到90 年代才全面實施容積率,晚了25 年。這些都市規劃的概念,政府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污水下水道需要龐大經費,容積率牽涉到很多配套的政策,政府還沒有能力做。

70 年代大概是台灣經濟急速擴張的時光,農村瓦解,人口大量集中到都市找工作,台北市的房屋需求量非常大,趕快蓋房子給農村遷移來的人住。我搬到民生社區的三年之間,改變很大、發展很快,新房子跟住戶一直增加。

民生社區空屋率低,老住民多,住習慣就不想搬走。現在的房價不低,但是對原來的住民來說,居住成本和開銷其實不高。最早民生社區的個性是中產階級,或者比中產再上面一點點,有種屬於上層公教人員的樸素個性在裡面。敦化南北路才是有錢人住的高檔地段,民生社區向來不是。你猜都猜不到,40 年前我們家買在富錦街的50 坪公寓只要48 萬,一坪將近一萬元。社區的房價是從
SARS 之後,最近這五六年漲起來,從一坪3、40 萬漲到現在差不多80 萬。

如果可以解決停車和電梯的問題,社區老房子的潛力更大;而蓋電梯又比停車更迫切。社區人口老化,40 年前買房的那些人都老了,爬樓梯是他們最大的困難。政府有在思考怎麼破解四層樓公寓加蓋電梯的法規問題,甚至是全面鼓勵,讓住戶能自己全面做。就房子的結構來說,加蓋電梯是可行的,社區已經有人自己裝了,四戶彼此說好,加裝一個小型的電梯,讓輪椅可以進出。

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後,任何一個厲害的建築師進來整理過後,你會發現社區的房子很好用。以前不省的,直接蓋滿三米,所以社區老公寓的樓高比較高,現在為了節省成本大多減到兩米八。然後採光面多,使用彈性也高,住大樓很難有個性,住老公寓比較可以維持居住者的個性。光我認得開在民生社區各種類型的設計公司,可能有上百家。可能是因為設計行業的人需要空間有個性。社區的公寓空間條件好,坪數大、格局正,可以全部打掉重頭來過,把舊管線換一換,要怎麼改造都行,發揮空間很大。有些房東還覺得這是老房子,租金開得相對低,他也不管你怎麼改。

平面設計師王志弘就住在我媽家後面,他家正朝北,面對民權公園的操場。你看每天在公園運動的人有多少,就知道選擇住民生社區的人都很愛惜生命。▍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