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旁
生活物件的拆解與重塑


一個展覽 2013 FORMOSA 雕塑雙年展


1
拿著拖把的關公雕塑,嘲諷當代強權與偶像的消退。


冬天依然艷陽高照的高雄城,沿著愛河到 「駁二藝術特區」,33 位台灣當代雕塑家的創作正熾熱展出,鋼鐵、銅雕乃至於各種複合媒材形式,交織出多元的雕塑想像,多位年輕當代藝術家來到這個城市進行創作、策展,開幕式彷彿一個小型同學會。我在其中巧遇幾位曾訪問過的朋友,以及近年來逐漸嶄露頭角的老將新秀,海港寬闊開放的展覽場域,捎來海水的味道,在空間上即塑造出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

充滿童趣的洪易作品,佇立在入口處,吸引觀者的眼光。緊接著,張乃文張著血盆大嘴的巨獸,迎戰提著拖把、失去豪氣的關公大型雕塑。我好奇地詢問藝術家,為何是關公,而不是其他英雄造像?以大理石作為雕塑的主體,除了造價昂貴之外,又想傳達出什麼象徵符號?

總是予人有些桀敖不馴印象的張乃文,平和地回應創作概念。在他眼中,關公是一個從昔日歷史典故,到當今生活信仰中,大家均十分熟悉的英雄人物。然而,隨著後解構時代來臨,人們對於英雄的期待逐漸減弱,對於偶像、強權不再盲目崇拜。這些曾經氣宇軒昂的偶像人物,也就失去了象徵意義,即使是關公也只能垂頭喪氣地任人擺弄。

策展人之一的劉柏村,則持續《鋼鐵化身》 系列延伸創作,好幾列金剛高舉著雙手,展示如同健美先生一樣傲人的身材,試圖傳遞 「金剛不壞之身」意象。藝術家將整個空間場域皆納為他作品的展示空間,鋼鐵人背後是象徵商業高度發展的「八五大樓」,在城市從工業化逐步轉型的過程中,不啻提供一 個省思的角度。

在開幕式中再見藝術家朱芳毅,令人喜悅。 無論媒材上或形式上,生活「物件」重塑、 拆解與多元組合的想法愈來愈深厚成熟,他去年與國際米其林廚師合作的美食藝術創作之一,在此展出,提供觀者對於尋常物件更多的靈感激盪。

至於徐薇蕙藉由女性日常必需品「面膜」 作為媒材的大膽嘗試,層層堆疊編織出社會網絡對於個人有形無形的約束。一張張面膜暗喻著女性從年輕到老,容顏的歲月變化;看似微笑的面容背後,其實隱藏著怕老的深層憂愁。站在柔軟媒材所鋪陳出的堅硬主題之前,驚覺,原來,日常生活中再也平常不過的小動作,所承載的竟是如此深刻的矛盾情緒。看完展覽之後,發現雕塑也可以這麼有趣。 經由藝術家的啟發,或許提醒大家好好想想:我們的前面該是什麼?▍





文、攝 葉于樵



葉于樵 愛玩愛喝小酒,是個不像女生的全球趴趴走背包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