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攝影鏡頭
解剖人工美與眼淚


一種創作想法 攝影師 Ji Yeo 的社會放大鏡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 2019 08 14 %E4%B8%8B%E5%8D%882.54.33%E6%8B%B7%E8%B2%9D
《美容休息室》凸顯為了美而不擇手段的整型迷思。


為了美麗,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韓國如果說《美容休息室》中的主角為了美、能攝影師 Ji Yeo 的《美容休息室》(Beauty Recovery Room)系列作品中,照片中的主角,一個個被繃帶纏繞包紮,那些瘀青、傷口或白色繃帶上微微滲出的血色,是她們為了變得更美,心甘情願遭受的苦難與疼痛。

目前還在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攻讀攝影碩士的韓國攝影師 Ji Yeo,相信在最不可思議的狀態下,都能看見美的存在 ── 不管是混亂膠著的情感,或是社會禁忌,甚至死亡。Ji Yeo 的影像作品聚焦「美」在當代文化中的定義,將鏡頭轉向不僅是美的定義者、也是受害者的女性。

《美容休息室》中,素淨的背景,襯托整形手術後傷痕累累的面孔與肢體,刻畫著不帶情感的手術刀痕,體現的是患者的心靈自虐。「只要不夠美,就動刀吧!」「麻醉、瘀青、傷口算什麼!」照片裡盡是繃帶下悶哼的吶喊,是對美無止盡的病態追求。

忍痛不哭,Ji Yeo 的《哭》(Cry)系列裡的女性,則是對著鏡頭流下珍貴的淚水。在《哭》系列裡,Ji Yeo 訪問一群女性,包括好萊塢未成名的小演員,以及厭食症患者,然後拍攝她們哭泣的畫面。藉由鼓勵她們發洩情緒,Ji Yeo 拆解那些外在的偽裝,試圖揭露面具背後隱藏的血肉。

演員的眼淚和厭食者的眼淚,何者為真?當 Ji Yeo 問她們:「哭的時候,想到什麼?」有人回答:「過世的姪女。」有人說:「康州小學槍擊案。」同理心與純表演所引發的淚水,在鏡頭前,亦真亦假。快門捕捉了幾分真相?演員和厭食者都追求「美」── 聚光燈下的美,世俗標準的美。而當終極目標距離如此遙遠,恐怕也只能用哭泣宣洩。

Ji Yeo 記錄這些眼淚中的絕望,以及整形手術刀下的執著,反映了失序的價值觀與其所綁架的世人。▍





 謝雨珊



謝雨珊 台北人,曾在紐約擔任藝術雜誌編輯與時尚網站記者,對當代藝術與時裝設計,無可救藥地偏執與迷戀。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