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交換今天的晚餐


一種生活方式 回歸以物易物的美好生活


1110




以美學創意重塑澡堂文化

2014 年,又藺和興文在大學畢業後成立「青春交換所」,在臺南的小巷內將自己所信仰的價值實踐在這個空間中。他們以故事交換物質, 在此交換彼此相信的價值;廚房為純素餐飲, 並追求不浪費食物,以分享共食、剩食的方式,珍惜現有的生活;店內主張無包裝消費,客人要購買家用品時,必須自己從家中拎著容器到店內購買。

對於教育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認為除了學校以外, 天地間皆存在著能學習的事物,鼓勵每個人跳脫出學校的框架,找到自己的興趣,因此在 2016 年成立了「小草大樹野地學校」,串聯全臺不同專長的職人,讓天地之間都是講堂。




很多時候,需要一個已知的分類,好讓人去認識一間店。就好比你用一個人的星座、名字,或是第一眼看見他的樣子,去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人。剛認識「青春交換所」時,我很難用一個現有的分類法,一口氣去向朋友說明這是一間什麼類型的店。

創辦人又藺和興文要的不是真正的物質交易,這裡不像一般店家的營運模式,不是咖啡店,說工作室也不那麼適切,純粹是一間和過路人交換生活的地方。興文說:「青春就像一條船,有一天船會開離港,承受外面的風風雨雨,等到累了,回到岸邊,建一座港,打造更多的青春。」

他們營造了一個空間,回歸到以物易物的方式經營,所有的事物都能拿來交換,用故事交換今晚的菜單,或用故事交換一夜好眠。「青春」亦是一個純素的空間,從剛開始的純素,到現在更在意的是能不浪費食物,於是產生了剩食共食廚房。店裡使用有機、無毒、無藥的食材,甚至還替沒有蛋、奶的料理起了「無性別料理」的名稱。

他們想對環境好,用友善的方式善待生命,期許所有的故事都能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因此主張無包裝消費,包含不提供塑膠瓶裝罐,客人要購買如手工肥皂、防蚊液等家用品時,必須自己從家中拎著容器,到店內購買。整間店的氣氛,就像以前小時候住在鄉下,鄰居總會拿自己種的青菜、蘿蔔來家裡送媽媽,感覺既熟悉又親切。

在創立青春交換所之前,又藺原本專注在自己 2013 年開辦的「小草大樹」藝術生活協會,專辦課程、講座以及策展,這個空間也可以說是小草大樹的據點。一段時間後,把三年前透過小草大樹認識的生活家、藝術家串聯起來,創立「野地學校」,共同開了課程,把臺灣變成一所學校,每個地方都可以教室,教學主要以藝術創作、友善環境、食農生活三大類為主,接納了更多可能。

又藺與我分享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上自由創作課的照片,孩子沒有穿衣服在空間用身體作畫,不給框架和顏色,學習「自由」,又藺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可以自由學習的空間。她說:「學校沒教的,並不代表這世界上沒有這項專業,鼓勵每個人找到喜歡,為自己主動學習,發揮所長之價值。」我一個人從屏東騎到臺南,遇見了青春交換所。離臺南最熱鬧的海安路商圈只有 一小段距離的小巷裡,轉一個彎世界瞬間慢了下來。躺在榻榻米上,它給了我一個不疾不徐的夜晚,我看見還有人願意選擇相信理想,並且努力去做,這應該是外地人喜歡來臺南還原自己的原因。●



青春交換所 Life Swap Shop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三段148巷32之一號
電話:0970-762-679
FB:青春交換所 Life Swap Shop







文、攝 張毓軒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