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百種想像
挑戰視野


一個新視角 看見真實又奇幻的世界


丹麥《Mother is God》一片傳神詮釋母女之間的糾葛關係。
丹麥《Mother is God》一片傳神詮釋母女之間的糾葛關係。


說起觀賞紀錄片,總令人感覺必要,卻又難免擔心劇情是否過於煩悶,在看與不看之間徘徊游移。

對觀眾而言,紀錄片是一個認識他人世界的好媒介,「凝視」他人的當下,其實也在檢視自我人生,他者與主體之間的對話,因此展開。然而對攝製者來說,他們一方面追尋紀錄他人生活,同時也藉由看似客觀的運鏡,隱約地融入獨特詮釋,編導出所謂的「真實」,一種期待與觀者分享的觀點。

相較於傳統上對於「真實」影像認知,當代世界各國紀錄片主題與形式更加多元豐富,撇開僅以真實人物的紀錄影像呈現,如今紀錄片導演更善用動畫、影像拼貼、音像來說故事,充滿想像力卻不失真實性,他們根據長期觀察與田野所掌握的蛛絲馬跡,運用非線性的思維重新編寫,挑戰影迷心中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有時候甚至比劇情片更「前衛」。

每屆「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推出的「比紀錄片還陌生」的單元,讓人引頸期待。由於跨國選片,來自世界各地的長短片形形色色,雖然背後均隱藏紀錄片始終不可偏廢對於社會現象的關懷,然而,各家以其活潑、揶揄、繽紛多彩,結合多媒體動畫來訴說嚴肅的課題,在觀賞紀錄片當下,忍不住會讚嘆導演獨具慧眼。

以家族史為基底,德國《熊爺爺》以熊化身,擬人化嚴肅不多言的爺爺,一張張泛黃影像霎時俏皮靈動,連遠在他方如我們的陌生人,都忍不住對導演的長輩生平驚嘆連連。丹麥《Mother is God》紀錄片導演與母親之間對話點滴,揉捻聲音與影像,轉譯為回憶交雜當下,虛構疊合的現實。擺盪於夢境與真實之間,營造出宛如全知者的母親形象,僅僅只是在兩者一來一往之間,便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瘋狂意境。

關於人生與時間描繪,能有多少說故事的方法?本屆片單中《時間的三個維度》與《關於人生的短片》不約而同跳脫框架,把此刻與永生、剎那與永恆的對比,藉由層層疊疊的場景,或者球賽中吵雜與安靜情境的強烈對比,在略隱略顯間吐露導演內心千言萬語。

本屆「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中,法國《謂語與罌粟花》以拼貼、塗 抹、裁剪出斑斕、雜沓、奇幻的校園景象,動、靜態影像穿梭並行,並融合動畫概念的說故事形式,格外引人關注。乍看紀錄片,很難想像劇情原是描述令人頗為感傷的教育夢靨,但正是由於導演天馬行空的調皮 表現,引領觀者進入其議題而不心生排斥。

《紐約街區浮世繪》則超脫一般對於社區生活紀錄影像,採取彷彿畫布景框,以紐約的布魯克林社會住宅作為主體,藉由跨越時間的紀錄影像,存留當地人如何以此作為基地,在此重建家庭、規劃夢想,協力抵禦「仕紳化」都市房價,構築當代社會烏托邦的寶貴經驗,打開文化行 動者一扇參考之窗。

別再說紀錄片沉悶無聊,走進「比紀錄片還陌生」系列視界,體驗一場截然不同的感官饗宴,品嘗來自全球創意導演調製出酸甜苦辣的生命故事,換個眼光看待平凡無奇,卻又紛擾不已的光怪陸離社會,宣洩不滿情緒,重新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



第十屆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展期:2016/5/6~2016/5/15
地點:臺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
票價:單場票券每張 100 元。套票一套 500 元,可兌換 10 張票券。
官網 :www.tidf.org.tw/







 葉思吟
圖片提供
 TIDF 提供



葉思吟 熱愛旅行、閱讀、攝影,喜歡觀賞與思索空間與影像,參與紀錄片攝製數年,專心等待上映那一天。逐漸實踐移居山林間與「自己的麵包自己做」夢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