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兔子工作室】溫州公園老公寓節氣雜貨舖 孕育自然民具種苗

Cover story      Go Upstairs

口述=Miffy
曾是出版編輯,寫過兩年的節氣專欄。與先生小啄木創辦「綠兔子工作室」,推廣自然民具及符合節氣時令的生活態度與商品。童年跟著阿嬤學習裁縫,念念不忘的是有一天要從事服裝創作。

撰文=駱亭伶
攝影=韓承燁

曾經是工程師的小啄木,現在是木工與竹編老師,客廳旁的小房間是木工和竹編教室。
曾經是工程師的小啄木,現在是木工與竹編老師,客廳旁的小房間是木工和竹編教室。

當每年十月第一道冷鋒南下,北插天山上的山毛櫸會轉紅;六月南澳的大頭茶花林,漫天遍開一片雪白。在三樓陽臺育苗鬆土的不經意間,那些隨季節更迭的風景,只要見過,我都記得。

對我來說,四時風景,除了觀察、欣賞,更是一種生活指引。從小在員林鄉下跟著阿嬤曬蘿蔔乾、採大胡瓜醃蔭瓜,農家秋收割芒紮掃把;每個季節總有適合的事情可做。在大自然的枝葉、果實凋萎前,盡力地取材利用,彷彿是天生的義務。這種順著節氣過日子的生活脈絡,蘊含友善土地的智慧,人的感性與季節情緒緊緊牽繫,在追求效率的工業時代雖已散佚,卻像種子一直埋在我心中。

七年前,我開始實踐減塑生活實驗,不管是到傳統五金行挖寶,或是在臺灣鄉間兜轉旅行,只要找到一件可替換塑膠製品的臺灣生活民具,豬鬃刷、木頭菜剉⋯⋯就好開心。五年前在一次賴青松「穀東俱樂部」的聚會中,我分享家中的好用寶物,迴響熱烈,促使工作室成立。後來十坪大的空間不夠用,剛好斜對面公寓寬敞明亮的三樓招租,讓我當下決定將住家和工作室併成一處。

從念大學參加自然保育營,以賞鳥啟蒙環境意識,到成為主婦聯盟會員,臺北城南一直是我最熟悉的生活街廓;但在溫州公園附近的老公寓,萌長出一個共學分享空間,還真是始料未及。不喜歡被束縛,從沒想過開正式的店,位於三樓,且每週僅三天下午的開放型態,適合小家庭的生活步調。

IMG_7767
溫州街巷老公寓的樓梯間透出迷人光影。

在空間規劃上簡單地一分為二,前面大客廳是展示間,桌子攤開來就可以上課。臺灣各地蒐集來的近百樣自然生活民具,從鵝毛耳掏、草鞋、亞鉛茶葉罐到小農產品等,一一收納在靠著牆面的櫥櫃裡。因為不想在牆上釘釘子,就把體積大但質輕的掃帚、月桃葉,和泰雅阿公編的黃藤籃儘量往上掛。三樓採光好,課程多半在下午進行,每當陽光照進室內,投射其上形成間接光源,總讓我想起自己曾在峇里島旅行時,為老雜貨店的琺瑯臉盆流連忘返。

許多學員都說在這裡重新認識了生活民藝的樸實美,也更瞭解臺灣。像臺南 94 歲學甲阿嬤用的鹹草編草鞋,冬暖夏涼,大家才知道過去學甲曾是臺灣重要的鹹草產地,但現在綁肉粽所用的都是越南進口。一直覺得臺灣的自然民具任其消失很可惜,之所以販售、共購和教學都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進而支持生產的朋友。

我們會在梅雨季醃青梅、做梅子酵素;夏天大人小孩一起畫扇子;平時則有竹編、木食器、刺繡、編織、染布、車縫布衛生棉等課程;有趣的是,教課的並非都是專業老師,往往是因為學得專精、願意分享,學員中也有其他課程的老師。教學相長,漸漸有人成了小幫手,下午一起來車縫布衛生棉、染布,假日幫忙擺攤,或去山上整地種樹,彼此激盪著對生活與未來的想像。

年輕時曾經參與社會運動,現在相信把身心的小宇宙照顧好,與大宇宙產生共振,被破壞的生態就會恢復。藉由這個小小城市雜貨教室,人與人的連結並非平行而是交錯,最後終能編織出緊密的網,支撐起我們想做的事。

曾一度想移居鄉間,現在這裡好比城市間的育苗室,種子會在意想不到的縫隙中成長。就像我現在最享受是下午在窗邊做裁縫的時光,是 源自於奶奶的教導。她是日據時期的小學老 師,當時國校的孩子都要學女紅,覺得後來學 校不教了很可惜,所以小時候總是帶著我們一 起做。我相信那些曾經印在心上的風景,終究 會化成信念,指引著自己一路前行。

Info

綠兔子工作室

0926-808-249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83 巷 21 弄 3 號 3 樓

FB:綠兔子工作室的粉絲團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