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陪伴寫寫字
記下花蓮 193 公路的生活
一個計劃 記錄花蓮的美好

「在地人寫在地故事,是最恰當的。」熱愛出版,對出版業也甚為熟悉的王玉萍,溫柔又堅定地說著。
離開誠品企劃的工作,隨丈夫來到花蓮,雖說是為了能長時間陪伴小孩,但實際上卻也想找回生活感,渴望好好吃頓飯,騎著腳踏車吹吹風。只是,閒不下來的她,一邊陪孩子讀書寫字時,內心總不免思索著,自己還想做點什麼,左思右想,內心對出版還是有份狂熱,便興起在花蓮找一群夥伴合作的想法。
玉萍開啟了「寫寫字採編學堂」的課程計畫,一期一會的邀請對出版有興趣的花蓮在地朋友們,參與採訪、編輯。第一批學生是在 FB 上召集來的,大夥定期聚會,上課、實地採訪,同時也凝聚了在地的共識。與其說是授課,更像是以花蓮的美好為初衷,幫助參與者發揮才能,引導夥伴透過團隊,合作成就一件事。

「寫寫字」邁入第四年,每年成員除玉萍外,其他均重新召募,從頭培養起,每次的製作刊物也總能因為成員專長與屬性不同,而長出不同的出版樣貌。自第一本由小組們各定主題,第二本將內容聚焦於花蓮 193 公路,這條單車族口中最美縣道,2015 年傳出道路拓寬的消息,他們決定以這條陪伴在地花蓮人成長的公路為主題進行企劃,寫下道路上的生活與共同記憶。憑著夥伴的努力,還延伸出辦攝影展、插畫地圖、發行明信片等成果。
玉萍說,「寫寫字」是一個管道,連結起在地的臥虎藏龍,她很想藉由這平臺,邀請大家看見不一樣的花蓮,聽見更有溫度的故事。採編過程她都會參與,藉由採訪一起出遊,共同經歷受訪者的人生精華,互相陪伴,在花蓮的生活,因此有了更多色彩。
翻閱「寫寫字」的出版品《海那邊的 193》,可以感受到寫作者對土地、 居民的深厚情感,一頁一頁的畫面背後,累積著成員們的努力。大夥共同討論、安排行程,採訪時聚精會神,會後彼此交換訪問心得。無論在海邊、在防風林中,這個活動帶著大家學習打開感官體會,用心領悟所描繪的人生百態。
「開課是一件美好的事」,自詡為生活導演更甚於老師的玉萍,念茲在茲想讓更多人相信「人是可以合作的」,而文章如同樂譜,不同組合的演出,總有驚喜。●
文 葉思吟
攝 寫寫字採編學堂
葉思吟 《小日子》專案總監,漫步國內 外許多城鎮、山徑,參與《日日.好茶》、《山野中的漁光》、《此後》等影像製作, 著有《台灣有機茶地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