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頭是伴我成長的記憶佐料


一種生活 返鄉記憶


IMG 1883


回憶年少,每年清明之前,同學們正開心數著再幾天就能放春假,還是小學生的我反而害怕了起來,原因是每年三、四月蒜頭的採收季節又將來到。看著蒜農母親忙進忙出,一會兒添購藍色網袋及紅色塑繩,一會兒採買便當、點心與飲料,這就是農忙,一個沒天沒地的採收時節,想忘卻始終不敢忘的瘋狂時期。身為農家子弟,自小便要幫忙家中採收蒜頭,即使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工作,仍像隻候鳥般在三、四月的季節設定了返鄉記憶。

務農是個看天吃飯的行業,蒜頭從生產到採收每個階段都要仰賴人力完成。每年暑假是家家戶戶開始剝蒜頭做蒜種的時節,這些蒜種是為了九月(農曆七月前後)的播種,種植之後經歷發芽、生長、結球等若干階段,直到隔年的三月才能進行採收。剛採收的溼蒜因容易發芽、保存不易,農民們都會剪下結球的部分,裝到藍色網袋,接著放在曬穀場或放進烘乾機內烘乾;烘乾後的蒜頭才能在市場上流通。



IMG 0180


全臺灣生產最多蒜頭的地方就是雲林,沿海是最早收成的區域。因冬季海風猖狂,濁水溪沿岸的風吹沙孕育了蒜頭的嗆辣,凡是吃過的人總對它的滋味著迷,難以忘懷。很少有人會把蒜頭當做主食,但炒菜總少不了它,還有油香四溢的烤香腸,若沒有配上一口蒜,總覺少了點喉嚨微熱辛辣的快感;而一盅熱呼呼的蛤蠣湯加入蒜頭,鮮度立即提升,味道變得更鮮甜,心也跟著暖了。

不知是年輕人眼高手低還是父母捨不得小孩勞動,如今再回到故鄉的蒜田,裡頭忙碌的始終是這群已屆齡退休的長輩們。因為不忍心,我開始發起農家子弟的小農主張,吆喝著住在城市的大人們帶著孩子到農場體驗採收蒜頭之樂,如同節慶般一邊勞動一邊拍照,留下難忘回憶。從產地到餐桌的網路直銷這幾年悄然崛起,蒜頭也不再仰賴單一收購方式,若能直接找認識的農家購買,可以買到相對令人安心的農產品。

自有記憶以來,蒜頭就是家裡賴以為生的作物,即便到現在,它仍然屹立不搖植入我的生命記憶,只要時間一到,總會有個聲音提醒著我:剝蒜種、種蒜頭、採收蒜頭以及跟大家分享蒜頭的時刻到了,我想這就是屬於我的故鄉記憶吧。●





文、攝 許育銀



許育銀 雲林人,中學時離開家鄉出外念書,即便定居臺北多年,對雲林仍然十分依戀,希望透過走讀故鄉的點滴,拼湊出自身的幸福記憶。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