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走進攝影師的家 貓與影像的工作空間

工作室日常 夢想、工作與喜愛事物合一的地方

撰文=鄭雅文
攝影=韓承燁

OP_IMG_7860

黃昏的一道光線順著陽臺的毛玻璃折射進木頭地板,空氣裡的微塵在光線下迴旋,時間緩了下來。這是攝影師Edward與太太第一次看見這間屋子的情景,倆人互望了一眼,覺得採光、地點、空間都符合需求,決定租下老公寓。工作室位在臺北醫學院附近,走上頂樓就能看見臺北101,雖居住在城市中心,卻少了 喧囂,順著一層兩戶的公寓走出去,便能望見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

 

副圖1_IMG_7939

 

 

張界聰(Edward)
曾任職報社攝影記者九年,開設攝影工作室「PHI Studio」至今七年,擅長肖像攝影,對人的故事始終保持著高度熱 情。家裡養了兩隻貓,修圖乏了就看著貓發呆,為繁忙的生活留白。

撰文=吳亭諺

 

Q:為何選擇進入攝影這一行?

A:大學因為讀的是傳播系,大一有堂攝影課,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攝影。我從小就很喜歡畫畫,發現其實攝影和畫畫很像,便一頭栽進去,我將相機當成畫筆,而全世界都是我的畫布,其他課都不管了。我到處去看不同的攝影作品,了解它的歷史跟相關技術, 決定以後要當個攝影師。

Q:回想攝影的源頭,腦中會浮現什麼?

A:躲在紅通通的自製暗房裡,第一次自己洗相片的畫面。當時要先將買來的顯影、水波劑調好,然後躲在廁所,把縫隙都用膠布貼起來後,才能打開暗房燈,整個房間都紅紅的。而且當時手中那張照片是從發想、拍攝到沖洗都自己來,洗出來的時候,就像自己的小孩出生一樣興奮。

Q:自己最滿意或是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什麼?

A:印象很深刻的是最近拍攝的一場同志婚禮,在拍攝前我們被告知,其中一位女生的父母不參與婚禮儀式。原本有些遺憾,結果婚禮當天,父母親卻突然相偕出席,場面非常感動,我也忍不住在鏡頭後落淚。不論如何,女兒的婚禮一輩子只有一次,在拍攝婚禮的同時,也見證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

Edward是攝影師,太太是新聞從業者,兩人都需要寧靜的工作空間。一般而言,許多自由工作者會提著電腦到咖啡館工作,但總有 許多不便之處,例如上廁所得帶著筆電和貴重物品,而且長期待在咖啡館花費也不少。 於是兩人決定結合家與工作空間,將客廳打造成工作室,如此一來,不僅省下了大筆交 通費與餐費,也讓工作更自在。

角落珍藏的老相機,書架上的荒木經惟攝影 集⋯⋯各個角落都能看見攝影師的生活痕 跡,工作空間雖不大,卻溫馨舒適。我們拜訪的時間是下午兩點,Edward此時通常在修照片,對於經常和Edward一起工作的小日子 編輯群而言,我們總是很好奇為何他作業如 此迅速,常是採訪當天或隔天就交件了。他 談起為時九年的報社生活:「以前新聞採訪 都是當天截稿,一天要跑三到五場採訪,在短時間內就必須搞定照片,節奏很快,也練 就自己對照片的直覺與速度。」

Edward成立工作室後,接案類型更廣,婚 禮、商業、採訪、記者會,最緊繃時手上有 五項專案同時在跑,因此他通常在攝影當下 就想好可使用的畫面,回工作室看過一輪照 片後,便挑定照片,直接後製修圖。

在沒有外出通告時,Edward通常早上九點起 床,和太太出門散步吃早餐,他們特別推薦 住家附近的「陳根找茶」,蛋餅餅皮酥脆, 餡料豐厚。每到下午兩人工作告一段落後, Edward便會開始沖咖啡、準備小點心,咖啡 香蔓延整個空間,讓心緒也緩和了下來。

窗外的天色漸暗,攝影棚燈亮起,Edward打開客廳的木箱,拿起刷具與噴嘴開始清理鏡 頭。攝影工作20多年如一日,靜止的影像與 人的故事,會在繼續鏡頭下流轉。▍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