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邊界的無形延展
踏向瀨戶內海豊島的詩性之旅
文 葉雅華 攝 姚宇聲

作品《Place for sea dreamers》坐落於甲生漁港旁的沙灘旁,引導觀者的目光看向天空與海。
2010年始,位於香川縣與岡山縣之間的瀨戶內海地區舉辦了第一屆「瀨戶內海藝術祭」,集結了被包圍在內海之中的直島、豊島、小豆島、男木島、女木島等多座島嶼,共同展開一場海上的藝術慶典。
豊島座落在直島與小豆島之間,相較於前者藝術高度置入、後者專注振興觀光,島上多了一絲與世無爭的質樸氣息。這座面積第二大,居住人口卻只有一千多人的島嶼,參與藝術祭的作品不多,而島上最廣為人知的「豊島美術館」在六天的跳島旅途中,為我留下最為神妙的感官體驗。

在滿山的梯田風景中,豊島美術館的存在並不張揚,純白色的圓盤形建物低伏在地表線上,低調而寧靜地等待觀者到來。
豊島美術館以「一滴水第一次落到地上的瞬間」為設計靈感,館內沒有任何一根梁柱,呈現出輕量和通透感。建築的頂端開了兩口天井,自然的變化被賦予詩意,在眼前流動著或被身體感知。
那天下著濛濛細雨,雨水穿過天井,在地面上凝結成一個個像在呼應建築外型的水滴。參觀觀眾都不約而同地,圍繞著天井底下靜靜坐下,在這裡沒有有形的作品供人觀賞,也沒有文字可供閱讀,卻能夠讓人體驗到時間感的退位,沉浸在自然的神性中——感受豊島美術館獻給觀者唯一作品。


豊島保留高度原始的山林風景,走向豊島美術路的途中,沿著田間小路常見島上的長者從事農耕。
豊島上有許多種植水果的溫室,成品便放在溫室的門口供旅客自助購買。
不只豊島美術館值得旅人停下腳步,另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曾在北美館舉辦過個展的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再度為瀨戶內海藝術祭創作新作《線的記憶》。繼2010年作品《遙遠的記憶》,《線的記憶》運用塩田千春極具代表性的創作元素——紅線,穿過舊屋的梁柱、門窗與三台素麵機,將空間編織成一體。作品移用的素麵機已保存超過六十年,代代相傳,作為「不再被需要,但又無法拋棄的重要物品」,透過人們的聲音與遺留的事物,將那些當地獨有的生活方式與土地記憶傳承下去。●

曾在北美館辦過個展的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以製作素麵的機器為媒材,打造全新作品《線的記憶》。

針工廠|大竹伸朗|豊島藝術季作品|倒置漁船結合舊針工廠鋼架,廢材拼貼出一座蘊含地方記憶的藝術裝置,訴說海島與勞動的歷史詩意。

|葉雅華|從心理系畢業後一腳踏入藝術產業,從藝術家助理起步,現於藝術教育基金會工作的藝術行政。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寫書、寫文章、寫計畫書,偶爾做做藝術策畫工作。
|姚宇聲|平面攝影師,中文系畢業但都在接案拍照,拍攝包含人像、空間、商品和品牌等。現為小日子、智邦藝術基金會、拍謝少年等特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