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溫暖的南風吹向遠方角落


一個工作空間 透南風工作室


0041




一起工作讓喜愛的事產生價値

三名青年余嘉榮、廖于瑋、姜玫如長期在南部從事影像創作、社區營造、藝術文化工作,因為熱愛南方獨特的氣味,成立透南風工作室。

2012 年創辦雜誌《透南風》,刊物內容聚焦於臺灣的產業及民藝,不具時效性,因此不定期發刊,讓工作時間和品質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與平衡。今年更進一步打造「透南風咖啡聚場」,期盼與更多人交流,成為實現夢想的基地。




創辦工作室之前,我們三個人一起工作了好幾年,一直都有共同想要做的事,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2011 年決定成立透南風工作室。「透南風」的命名,是由於我們經常跑鄉下,這三個字對阿公阿嬤來講很好記,其中的「南」字,則和我們大部分寫臺灣南部的文化、產業等主題十分相契合,也希望南風可以吹到臺灣各地。所以「透南風」既有大地氣息,也有地緣關係上的意義。

工作室最早做的是社區營造,可以把社區營造想像成是社區裡的一群人,共同想完成一件社區公共事務。之前在臺南菁寮,我們就一直思考著什麼事情可以讓老人家投入,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獲得一些收益?後來請朋友來教老人家用木頭創作,讓他們可以販賣,所得大部分都回饋給創作者,他們還自己籌組了「老頑童」團隊,拿所得的一部分出來上課。

去年底規劃「阿嬤帶路人」小旅行是另一項嘗試,我們和社區一起討論路線、分工,讓阿嬤總動員帶著遊客玩社區。因為這些阿嬤本來就會編藺草、做鉛桶等手工藝,加上在當地生活得夠久,所以可以和遊客親切的交流,而不會流於形式。

2012 年《透南風》雜誌出刊,到目前已經發行五期。《透南風》不是一個那麼具時效性及潮流性的雜誌,因此可以不定期出刊,保持彈性。兩、三年後再回頭看,它還是一份很有文化保存價值的刊物,所以我們在步調上可以不用那麼急促,同時也可以衡量自己的工作時間。

另一份 2016 年發行的刊物《旬味》,創刊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綠色友善餐廳和認證制度。我們當初的思考脈絡是:一家綠色友善餐廳背後一定有好食材,好食材的背後一定有好農夫,好農夫的背後一定有好土地,把所有元素串聯起來,成為《旬味》的架構。它的定位比較偏農業、食材和餐廳,而《透南風》則是產業、工藝取向。

「透南風咖啡聚場」在今年七月開幕,希望可以讓《透南風》的讀者,藉由實體物品的展售與我們有多面向的交流,就像我們編雜誌、寫文章,再怎麼講這個東西有多好,讀了之後如果沒有實際接觸到,還是沒辦法體會。

我們也邀請和自己理念相合的品牌進駐,像是「蒂頭製作所」和我們本來就是好朋友,後來他們做麵包想要找店面,正好我們要轉型,知道他們四處尋找友善土地、小農的食材,這部分跟透南風的理念相符合,所以邀請他們進駐。

開店雖然會面對一些瑣碎的事,卻讓我們覺得踏實。可以幫部落朋友或鄉下阿公阿嬤的東西賣出去,是一種真的幫到他們的感覺,而不再只是空談理想。●





口述 透南風工作室
文、攝 林曉盈





分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