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座城市裡
那些近在咫尺的故事


一種看電影的方式 聚焦東南亞電影


_DSC0691-編輯




來自東南方的影像記事

2013 年,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電影《爸媽不在家》,獲得第 50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2016 年,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獲第 53 屆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近幾年東南亞導演在各大影展、電影節中大放異彩,「東南亞電影」也是 2017 台北電影節的重點主題之一。

此屆擔任電影大使的溫貞菱,母親是菲律賓裔華僑,自小便接觸許多東南亞朋友,對此議題特別有感觸,許多東南亞電影在不完備的條件下,依然能拍出人物的情感。隨著臺灣的外籍工作者及新住民人口數日漸增加,這些故事就在我們身邊上演著,透過電影的視角,重新認識一起生活在臺灣的東南亞朋友們。




從來都覺得,我們與外籍朋友沒什麼不同。

最近由於擔任台北電影節宣傳大使的關係,與慷仁一起拍攝了宣傳短片,導演曾威量來自新加坡,邀請了許多東南亞新住民朋友入鏡,大家在現場與我和慷仁一起坐在戲院裡看電影,我們後頭有個女孩名叫美麗,很活潑、愛笑,但拍攝一開始,她就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看電影,很可愛。當時空氣中瀰漫著東南亞朋友身上的香料味,好似又回到兒時與外籍阿姨們相處的場景,既熟悉又溫暖。

我的母親曾經擔任外籍工作者的翻譯,小時候我常有機會接觸外籍阿姨,她們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身上有著特別的香味,我很喜歡和這些阿姨們當朋友,她們真誠的笑容總讓我覺得親切,阿姨會牽著我的手到附近的公園玩,也會教我各自國家的語言。



DSC0647 %E7%B7%A8%E8%BC%AF%E7%B6%B2%E7%AB%99%E4%B8%8A%E7%A8%BF%E8%AB%8B%E7%94%A8%E5%88%B0%E9%80%99%E5%BC%B5


其實這些新住民朋友一直與我們生活在臺灣,而我們卻長期忽略了,導演期待透過此次的影片,讓更多人意識到,東南亞朋友不只是遙遠國度裡一張張陌生面孔,也不僅僅存在於銀幕上,而是跟我們共同在臺灣的這塊土地,一起生活與工作的夥伴。

這幾年許多東南亞電影在各大影展與獎項中嶄露頭角,電影中也真實拍攝出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描述父母不在家時,孩子從一開始欺負照顧自己的女傭,到從她身上找到如親人般的溫暖;趙德胤的《再見瓦城》,主角拿著一疊硬幣,打電話給遠方的家人⋯⋯。看著這些片段,讓我想起兒時外籍阿姨們的模樣,她們在客廳裡和媽媽傾訴工作的甘苦,或是拿著電話卡到樓下的公共用電話和親人聊天⋯⋯。

我特別喜歡菲律賓導演卡文的作品,他是個鬼才導演,除了拍電影外,還會寫詩,寫小說,創作音樂,被稱為菲律賓數位電影創作之父。擅長用低成本,不掩飾的生猛粗俗,來批判影射宗教、國家的暴力與腐敗,帶有黑色幽默。作品《吃土一族》、《殺手情歌》、《變形之夢》都使人感到相當衝擊。

這一屆台北電影節放映了柬埔寨導演周戴維的電影《迷夢鑽石島》,描述一名少年離鄉到城市的工地裡工作,遇見久無音訊的哥哥,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卻在現實面前即刻消逝。其中有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弟弟對哥哥說:「我覺得這裡很高,我會怕。」哥哥回答弟弟:「你不是怕高,而是害怕死亡。」影片中細膩地拍攝出小人物面對未來的迷茫。

我想,好電影並不一定得花大錢,許多東南亞電影運用有限的資源,卻拍出了人物間深刻的情感,那才是最動人的。●



第19屆台北電影節
時間:2017/6/29~7/15







口述 溫貞菱
文 鄭雅文
攝 簡子鑫





分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