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岸劇變
看不到古生物鱟出沒
一種影像 紀錄商業開發衝擊環境生態
2008 年暑假,某一天深夜,家中電話鈴聲響起,另一頭傳來全然陌生的說話聲,素未謀面的金門人,急切地傳達希望我能過去紀錄鱟的影像,而說服點竟是因為我倆都姓「洪」,以及他看過我拍的《河口人》,知道我長期關注台灣河海議題。
或許是對方的熱切感染了我,也或許真是受到同姓氏關係的驅使,就這樣,我開始了長達五年多追蹤古生物鱟的紀錄片拍攝。
在過程中,親眼目睹那些在金門海岸活了近三億年的生物,曾經幸運逃過無數烽火砲彈襲擊,但卻在和平來臨、兩岸政經防線開放後,受到大舉開發商旅港衝擊,導致棲地被嚴重破壞,「原住民」生存權遭受擠壓,甚至無以為繼。對比初期拍攝,在海灘上得要小心誤踩小鱟的景況,後期幾乎刻意尋找都未能如願。短短幾年,他們便從我的鏡頭前消失。
而這樣的生存樣態劇變,同時反映在原本世居後豐港附近的漁民身上。過去雖然戒嚴限制多,但只要隨著潮來潮往,至少能靠出海捕撈、自家耕種獲得簡單溫飽,如今,隨著兩岸僵局破解,商港開發案因錯估而延宕,這群人不僅未蒙其利,甚至連昔日親近海邊的權利都逐漸被剝奪。
透過《刪海經》這部影片,藉由主角鱟的視角,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金門人與海之間關係的重大變化,尤其對比公部門「過度樂觀」的評估,呈現這些年發生在金門海岸線上的種種真相,而諸如此類的現象,此刻也不斷發生於台灣各處。
紀錄片如同紀實攝影,不同於電視報導僅短暫採訪,或商業電影操作虛擬劇情,而是經由長時間對於某件事的追蹤觀察,讓觀眾更清楚地看到台灣環境正在經歷的「質變」。如此質變,夾雜著各種複雜情感,特別是國族認同/定位不確定因素,甚至於滲透、影響環境評估與國土開發政策等,藉由《刪海經》的案例,我更想進一步傳達「該是正視核心問題」的時候了。
經常遇到有人問:「拍紀錄片能改變什麼?」坦白說,我並未冀望透過拍紀錄片改變什麼,但成長記憶與教學經驗,提醒我至少能為即將消失的事物「留下點什麼」。
許多過往的城市街廓、土地景物影像,如今都已無從搜尋,我常在想,倘若以前有留下點影像,現在便能播給年輕人看看,讓他們理解過去到現在的家園變化;這也是之前拍攝《河口人》的念頭,即使知道關渡平原難以抵抗改變,但至少透過影像紀錄,未來還有機會讓後人明瞭其中原委。
《刪海經》曾受邀參加「2014 日本國際環境映畫祭」、「法國環境影展」,並榮幸獲得「綠色印象獎」,藉由紀錄片的播映和分享,除了讓外國人見識鱟消逝的無奈,另方面引發對兩岸發展現狀的關注,映後討論熱烈,無形中激盪出各種可能性。
作為紀錄片工作者,在拍攝過程,往往也陪伴主角一起生活、成長,就算影片發行後,我亦與拍攝對象繼續往來互動,主角則依然過著影片中的生活,那種感覺很微妙,這應該就是紀錄片獨特魅力吧。▍
口述、攝 洪淳修
文 葉思吟
洪淳修 紀錄片編導兼教學講師,代表作《河口人》等,以河海為場景,關注人與土地間關係;新作《刪海經》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法國環境影展、台北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