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隱身黑手工廠的設計工作室

工作室日常 東海醫院 – 三重黑色聚落

 游姿穎
 韓承燁

 

徐景亭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2007 年至荷蘭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進修,曾參與藝術家博覽會、設計博覽會、策劃「自然而然─臺灣 ╳ 荷蘭社會設計展」、臺灣設計師週都市酵母策展人,以及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民生社區店家改造計劃等。這幾年將心力投注於三重工廠聚落,希望透過設計再創地方群聚能量。

 

IMG 3965

 

 

下著細雨的午後,空氣顯得有些灰濛濛,撐著傘拐進陌生的三重中正北路 193 巷,路的兩旁幾乎都是一間間隱身在民宅裡頭的傳統加工廠。機器運轉聲轟隆悶響,灰色調的工廠街廓正好適合這樣的天氣。

繼續前往目的地,終在一扇偌大玻璃門瞧見「黑色聚落」四個大字。這間和周遭氛圍不同的空間,是工業設計師徐景亭的「東海醫院-三重黑色聚落」工作室。窄長挑高的格局與磨石子地磚,以及剛硬的鐵件結構,再搭配復古仿舊的木質,讓她的工作室乍看下也像是座小型工廠,只是做的不是金屬組件,而是天馬行空的設計創意。

多年前因為 921 地震徐景亭在整理自家老醫院的過程,萌生出裝置藝術展的想法,進而成立工作室,並將醫院意象結合創意,設計出人體器官瓷盤、咖啡燒杯等驚豔的商品。這些年,因為結婚,她將工作室搬到三重,改造公公的閥類製造工廠,在巷弄裡開啟新的「黑色聚落」計劃,串聯三重 193 巷的百家工廠,希望這裡成為設計師與自造者了解製造流程的中繼站,也讓黑手師傅與設計師有了新的合作契機。

 

IMG 4121
徐景亭會去附近工廠串串門子,希望從了解製造加工的過程中,產生更多不一樣的設計想法。

 

「很多設計師懂得畫圖,卻不明白原來從設計到量產還有很長一段路,像是用什麼材質、需要什麼加工技術等。」徐景亭說,臺灣設計工作者對工廠技術與製造了解得太少,自己也是在這裡生活後,才知道原來工廠師傅身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專業,甚至還得要會算三角函數。

於是她在工作室一側,規劃了一個金屬加工流程展示窗,裡頭擺放加工製造會用的材料,以及經過銑床、車床、沖壓等技術後相對應的切割研磨方式說明,為的就是提供想了解加工技術的人,先有初步的認識,再到周邊的工廠尋找自己想要的技術諮詢。

一向喜歡實際動手做的徐景亭,在工作室後方的房間放置了許多工具機 臺,在電腦上畫好的圖,光靠想像不夠鮮明,倒不如自己試做,更快、 更具體,割好的紙板或木塊,就移到外面的工作桌組裝,調整細節。

從生活物品或場景激發更多想像力,這是工業設計師的體質,也是她熱 愛蒐集老件的原因。工作室裡有許多是從老家醫院搬來的骨董,像是手 術燈、手術椅、藥秤等,木櫃裡也有她從國外帶回的老件與擺飾,點點 滴滴的回憶都是滋養她創作的補給劑。

對徐景亭來說,現在的生活忙碌充實,一天的日常從替女兒準備早餐開 始,送她上學後,早晨七點多到工作室報到,一個人的時光可以泡咖 啡,聽著廣播,用耳朵吸收新知;下午則跟著夥伴一起集思廣益,而每 週二、五她會到大學講課,一個月也總有幾次,帶著訪客到工廠聚落參 觀、找老師傅聊天。

最近她開始重拾畫筆臨摹植物插圖,是療癒也是為下個作品找設計靈 感。坐在靠近玻璃大門的位置,靜心作畫,一邊看著門外傳統工廠裡認 真工作的人們,聽著機器聲音持續轉動,她心裡知道,許多美好的在地 能量正在發酵。●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