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on 上下誌】飛機航道下的大龍街屋 磁吸藝術家新聚落

Cover story    Go Upstairs

口述=鄭靖瑜
「Underon 上下誌」媒體與空間平臺創辦人。做過報社記者、月刊編輯、廣告公司文案與文創活動行銷。對文字感到枯竭時,因報導新銳藝術家,而開始玩起實體空間,在設計藝術人的交流串連中重新找到成就感。

撰文=駱亭伶
攝影=張界聰

一直從事於文字工作的鄭靖瑜,也煮得一手好咖啡。
一直從事於文字工作的鄭靖瑜,也煮得一手好咖啡。

前兩天我在「Underon」徹夜趕企劃案,在騎樓下喝酒吃鍋的阿伯們,帶著醉意唱起了「我是隻小小小小鳥⋯⋯」;過去對於宿醉後的夜半歌聲敬謝不敏,現在反倒有股被守護的安心。去年四月,我租下位在臺北大龍夜市的街屋二樓,經營一家結合展演與咖啡的藝術空間;樓下是肉羹店,樓上是房東住家,街屋的共生感,帶我看見過去忽略的風景,對於藝術行銷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以前我從來沒有來過大龍峒,和大多數人一樣,這個老城區就像跳房子的中間空格,輕易被跳過。一直從事敲打鍵盤的文字工作,編輯觀光月刊時,認識了許多臺灣新生代藝術家與設計師,發現藝術設計圈的生存競爭非常激烈,在看似多元的能見管道中,普遍對於如何操作自己,與外界對話感到迷惘。

因此,我和夥伴創辦了 Underon 上下誌數位媒體平臺,在臉書粉絲頁上介紹藝術家 Undertable的生活片段,一天寫一則報導,讓年輕藝術家浮上臺面,被更多人認識,故取名 Underon。那一年真的很拼,在出版社上班,利用假日採訪取材,還一口氣做了中、日、英、法語四個版。或許是走過了頭,在一次車禍必須休息的兩個月中,反而聽到了心裡頭的聲音:「我想要一個像畫廊,但在觀展客群、經營方式都有別於傳統畫廊的實體空間。」

 

「Underon」吸引許多藝術設計系學生和工作者前來交流。
「Underon」吸引許多藝術設計系學生和工作者前來交流。

因為畢業於北藝大的夥伴,堅持據點應靠近美術館一帶,我們順利在圓山大龍街上找到整個空間打通,挑高且有漂亮的洗石子樓梯的二樓。搬來之後才知道,老街區相對較便宜的房租,以及新舊撞擊、上下違和產生的帥感,早已吸引不少個人攝影工作室進駐。

一開始純粹是當作工作室兼展覽空間,隨著來的藝術家朋友越來越多,決定增加飲料酒水服務。我有收集老物的習慣,把自己過去蒐集的理髮廳椅子、車站長椅搬進來,請朋友,也是合作行銷的設計師 Rick Wu 設計吧臺和展桌,再引進自己認同的臺灣小農食品,和價位平實的藝術家文創商品,慢慢地把空間給布置起來。

以前不覺得空間平臺重要,但蹲點快一年,二樓 的距離感反而讓我們找到對的人。藝術設計圈 講求獨特,又必須從獨特中找到認同自己的族 群。二樓的門檻,只有特別關注藝術範疇的人才 會走進來,彼此看似陌生,價值觀的相近反而讓 串連更快。我們因此找到很多有趣的藝術家,也有人來這裡找策展人,或是兩個藝術家聊著聊著 突然合作起來,形成人才諮詢的匯流站。

附近有背包客棧,也有不少外國旅客或藝術家會走上來。像前陣子有兩位愛沙尼亞人,分別從事水墨和聲音藝術創作,合辦了一場聲藝術展演。平常安靜的空間,瞬間塞滿 70 幾個人,當觸及對的族群產生的爆點,讓我重新找到了著力點。

說真的,搬到這裡之後,一開始與外部環境完全 沒有互動,但彼此關係卻一天天加深。大同區像臺北裡的老臺南,不輸給大稻埕,且維持著一種日常生活的自由感,生活步調很放鬆。很多朋友會在亭仔腳吃小吃,再走上來喝咖啡、聊天、看展,如同一種續攤的概念,接觸藝術變成生活的 一部份,無須刻意正襟危坐。

我喜歡從樓上往下看著小吃招牌,感受飛機航道 下街市人潮,久了發現附近鄰居店家也從樓下關注著我們。像經常去的鹹酥雞攤,跟兩對年輕夫妻老闆剛開始沒什麼互動,後來卻熱情地聊天,每次去買都會多送食物;還有鄰居揣測我們是間教會;說起來,若說追求藝術精神是我們的信仰,似乎也說得過去。

去年年底,我們開始把展覽拍攝與街區結合,將 Rick Wu 著名的臺灣老椅仔頭系列,拉到街區的走廊拍照,也紀錄了在亭仔腳喝酒吃鍋的阿伯影像。事後阿伯興奮地說,以後想拍那裡都可以跟他們講,若辦活動,還能幫我們「圍事」,絕對沒問題。

沒想到,來到臺北這麼久,會在這小小的二樓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我相信只要遵循空間的精神向外連結,感受自己用心做什麼事會做得好,再小的地方都能熱情發光。

Info

Underon 上下誌空間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 231 號 2 樓

02-2599-1569
FB:Underon 上下誌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