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聽,那久遠久遠的笛聲


┃馬世芳┃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關於「史上仍能演奏的最古樂器」。原本以為大概是兩河流域蘇美文化或者古埃及的東西,五千年的文物吧?也真夠老了。仔細一讀,卻發現比那還要古得多。

存世最古的,仍能演奏的樂器,是來自河南賈湖遺址的「骨笛」,距今大約九千年。是的,九千年前鶴骨製成的七孔笛,現在拿起來就能吹,可以表現六聲音階,音準絕佳,其聲淒清,有股穿透靈魂的震撼力(註1)。於是我不禁好奇,人類最早的樂器,到底可以追溯多遠?

當然,最早的樂器是人類的嗓子:我們舊石器時代的先人,嘬口模仿狒狒、青蛙、鈴蟲、野牛的叫聲,模仿風聲、水聲、雷聲,咿咿嗚嗚,咳咳吼吼。大自然的聲響,原本就有韻律和節奏,我們的先人漸漸把那模仿的口技愈練愈純熟,於是有了旋律。又過了多少世代,先人把旋律和旋律連綴起來,便有了歌。也可能,最早的歌,是我們的先人獨自唱出來的。孩子被豹子叼走了,母親在山洞裡嗚咽著,想著,終於慢慢不哭了,卻還是覺得胸口堵堵的。於是舒一口長氣,輕輕哼出聲,哼啊哼啊,胸口比較舒服了,終於睡得著了。那悲傷的哼聲,或許就是最早的歌。

最早的樂器,還有人類的身體:擊掌、跺腳、拍打胸腹,以壯其聲。然後,我們的先人順手拿起樹枝、獸骨、石塊,敲打刮擦:乒乒乓乓,咚咚喳喳。木頭、骨頭和石頭的聲音各不相同,敲打和刮擦也有不同的聲響。先人聚在一起,玩出錯落的節拍,一面吼唱應和。有人拿石頭,有人拿樹枝,有人拿骨頭,那是人類最早的編曲。最初的樂器,大概都是節奏。

有一天,百無聊賴的先人拿起一根中空的草莖,含在口裡一吹,竟有聲嗚嗚然。後來他們發現吮空了髓腔的骨頭也能吹出聲音,而且更耐久用。不同粗細長短,還能發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於是他們發明了笛子。又過了多少代,先人懂得在草莖和骨節上鑽一排洞,讓單單一支笛子便能吹出繁複的旋律。

大約也是那時候,他們用磨碎的赭石(註2)當顏料,噴在岩穴的石壁,留下一片片的手印。過了四萬年,那些手印仍然鮮明清晰,他們用笛子吹的歌謠,卻早已無跡可尋。

考古發掘找到最早的樂器,是一枚中歐出土的骨笛,用「洞熊」的股骨(註3)製成,時代在距今 43800 至 42400 年之間。洞熊早在 24000 年前就絕滅了,我們的老祖宗常在壁畫描繪牠們的模樣。

那枚骨笛只有一截殘片,還能看到對齊的兩個孔,和或許是另兩個孔斷缺的痕跡。有人主張這骨笛,是現代人近親尼安德塔人(註4)製作的工藝品,也有人認為那根本不是笛子,洞是野獸啃出來的。倒是有音樂家研究出獨門的吹奏方式,用它來吹貝多芬和莫札特的作品,竟也綽綽有餘。

熊骨笛或許還有爭議,另一批年份相仿的古物,卻證明音樂確實早在四萬年前就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德國南部挖出來幾支笛子,碳 14 測定距今 43000 到 42000 年之間。這些笛子多半是鳥骨鑽洞製成,只有一支材料是猛獁象牙。這支象牙笛,讓我們對老祖宗的手藝刮目相看。

四萬多年前的先人眼裡,猛獁象牙已是最最珍貴的珠寶。用它製笛比鳥骨麻煩得多,畢竟鳥骨中空,鑽孔就能用。象牙卻必須有精密工具和細緻手藝,先縱剖成兩半,再把中間挖空、鑽孔,最後黏合成一體。考慮象牙的彎度、黏合的難度(必須完全密合不透氣),這支笛子簡直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科技工藝的精華。

學者費盡功夫把碎成 31 片的笛子拼回原貌,發現它的三個音孔能依五聲音階原則,吹出相當複雜的旋律。這支貴氣的象牙笛,恐怕不是拿來吹著玩兒的,大概只在特別隆重的場合,比方祭禮或葬禮,才會請出來用一用。

42000 年前,那是比現在還要冷得多的冰河時代。我們的先民,在嚴寒的長冬窩在山洞,珍惜吃著好不容易攢下來的樹果和肉乾。有人出生,有人死去。男男女女走出山洞埋葬死者,圍成一圈,向野馬、洞熊、猛獁象祈禱狩獵豐收、亡靈安息。眾人莊嚴合唱,呵氣成霧。有人虔誠吹起笛子,那旋律晃晃悠悠,飄過樹林和山谷,引得遠方一匹鹿駐足昂首傾聽。萬古如長夜,至少耳朵不再寂寞。●





註1: 這裡可以聽它的聲音,當然,九千年前的曲子是無可查考了。youtu.be/qhB1HbljTO0。
註2:可作為顏料的一種赤鐵礦。「赭」,音ㄓㄜ ˇ。
註3:股骨位於四肢動物的下肢(或後肢)。
註4:被測定為距今三萬年前左右,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