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慢生活


小日子的大懷抱


┃張曼娟┃



2015 年秋天,我應邀參加第三屆「華文朗讀節」,當時剛出版了《遇見親愛的小王子》,於是,我帶著小王子公仔到活動現場。當晚的氣氛很熱烈,主辦單位是《小日子》,那時候我並不熟悉這本雜誌,只把它當成尋常的文青雜誌。書店雜誌區總有不少所謂「文青雜誌」,字體很小,版面很空,視覺設計都是冷色系,販賣著一種文青生活的情調。它們在花花綠綠各種雜誌中獨樹一幟,卻都撐不了太久就又消失無蹤了。我原本以為《小日子》也是這樣的,一忽兒繁花盛放,一忽兒委落如泥。

活動結束後,《小日子》社長劉冠吟過來打招呼,她雖然些許疲憊,卻有著堅定的眼神,不太文青的氣質,那是我們第一次相遇。後來,我邀請她上廣播節目聊當期《小日子》的主題與內容,她帶了雜誌裡採訪的年輕人一起來,言談中盡是讚美年輕人的作品。因為她的述說條理分明,有種無法複製的明朗輕快,被她形容過的人頓時變得可愛;被她描述過的地方讓人想立刻飛奔前往,我喜歡聽她說話,於是,便邀請她成為廣播節目的固定來賓,每個月都來上節目。有一次她問我是否可以在《小日子》開專欄寫稿?我感到驚訝,因為我既不「文」也不「青」,我寫的稿子與《小日子》風格應該不太搭吧?

其實,我更大的疑慮與為難,是對自己的沒有把握。那時候,我正經歷著毫無準備的家變,父親突然罹患思覺失調症,成為一個陌生人,極度憤怒、暴躁,他不用吃也睡不著,而我形同他的囚徒,失去行動自由,過大的壓力使我飲食失調,無法入睡。我覺得自己走在鋼索上,隨時將會墜落,粉身碎骨,我覺得內在的自己正一吋一吋崩塌。朗讀節時候的我,與此刻的我,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情境了。我還能書寫嗎?還有力氣書寫嗎?還能在字裡行間謳歌生活的美好與憧憬嗎?我看著冠吟,腦中一片混亂。也許是因為她的誠摯,也許是潛意識裡想抓住一條繩索,使自己免於溺斃,我答應寫專欄了。

如果,此刻不美好,那麼,就來回想曾經美好的人事物吧。我希望這個專欄能召喚一些光與蜜,讓我記得人生的道途是明亮的,生活的滋味是可口的。我坐在桌前,將房間外的咆哮與一切混亂隔絕開來。「一陣風捲起膝頭的手帕,我伸手捕捉,落了空,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在空中漂亮地旋身,而後墜入山谷。」這是我寫下的第一段話,靈感與創作的浪頭洶洶翻湧,我的淚漫溢眼眶,我還能寫,我還是原來的我。寫完一篇稿子,內在竟然生出許多力量,我就這樣一篇接一篇地寫下去了。冠吟可能不會知道,她的邀稿於我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救贖。

四、五年來,冠吟每個月都來廣播節目裡介紹雜誌,我們總是從:「社長最近在忙什麼呢?」開始,小日子又拓點開了新的店;小日子又有新的改變與計畫,不知不覺地,小日子成為華人地區「美好生活」的標幟,一種圖騰與意象。小日子商号裡的商品也令人愛不釋手,沒想到有一天,竟然與「樂軒和牛」合作,開起了麵屋。這一切都充滿著激勵和啟發的能量,構成獨特的吸引力。

我不會說:「一轉眼就 100 期啦。」因為我知道這可不是一轉眼這麼簡單的。能出版 100 期,已經在寫歷史了,留下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事,那許多動人的奮鬥與執著的努力,都是小日子的大懷抱。▍



034 %E5%B0%8F%E6%97%A5%E5%AD%90 2 %E4%BF%AE
無論現實如何坎坷,我和冠吟在廣播時間總是樂不可支。





張曼娟 曾經在大學當教授許多年,曾經在香港擔任臺灣文化代表;曾經出版過締造紀錄的暢銷書,如今想回歸到沒有定位的狀態,好好過日子。喜歡旅行、觀察、發呆、胡思亂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