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人生岔路不再繞圈迷惘
一口飲下封存五代歲月的
唇齒沁香
文 許馨仁 攝 Jimmy Yang
┃ 白青長茶作坊 ┃

白俊育 白青長茶作坊第五代製茶師,白青長是父親的名字,青、長正好是包種茶的特色。在坪林長大,小學班上只有五位同學,家裡全是做茶。大學讀資工,和弟弟白順楊原先只將製茶當作退休後的規畫,轉眼接手八年,與當地青農成立「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推廣在地茶。山中生活除了農忙就是玩小孩,偶爾想與老友相約只能等下雨天。
我們白家幾代都在坪林種茶,小時候對家族產業沒有概念,印象裡只有和弟弟爬到茶園最高處,向下跳過一排又一排的茶樹,不小心踩壞坡地,還討長輩罵。隨地挖石頭、撿昆蟲都能玩,累了就躺在樹蔭下乘涼。記得每天早晨六點準時被炒茶機運轉聲吵醒,山裡空氣好,起床眼前就是整片雲海,我聞著茶香出門,走一公里路上學。假日跟著大人曬菁,把茶葉撒得亂七八糟,沒多久盆子一丟就走了,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那股香氣的記憶至今仍然很強烈。
長大後到城市念書,怕被人瞧不起,家庭職業欄硬是寫「茶商」,總覺得比較體面,沒想到同學聽聞都稱讚很厲害,才發覺原來做茶並不丟臉。大學迷上衝浪,常偷開老爸的車去宜蘭,從小在自然圍繞下成長、喜歡往外跑,說實在不甘心未來悶在辦公桌前過,身旁前輩提點我,與其在外繞圈,不如直接回家吧。然而起初內心並不踏實,只要茶園有人顧,貪玩的我照樣海邊報到,我母親從平溪嫁來,懷弟弟時肩上背著我,採茶的雙手也不曾停過,是她的叮嚀,才讓我收起玩心、捲起袖子。

幾年後弟弟辭去美髮業工作,兄弟倆一起,想走的路更加清晰。說來慚愧,我只知道家裡有茶,連自家包種茶屬發酵程度輕的生茶,都是朋友問起才弄清, 長輩們不擅長用言語傳承,臺語裡許多字詞只能意會難以明說,老爸總說 「跟著我做就對了」「這要用感覺的」, 我是理工背景,凡事都想有個依據,常問得他火氣上來,他是內斂不苟言笑的傳統父親,少數表露對兒子的關愛還得透過媽媽轉達,我只好自己摸索,理出茶味和色澤的細微變化,追不上老爸,但偶爾幾次他默許點頭,已經是值得竊喜的讚美。

與其他季節相比,秋茶採收是迎接下個茶季的重要儀式,要趕在白露來臨前修剪、留存足夠養分。媽媽會先剝幾片葉子散在地上,向土地公獻茶,祈求順利豐收,阿婆們手摘的青心烏龍,用熱風萎凋蒸發水分,翠綠色葉面漸漸軟化,再入冷氣房發酵讓氣味定型,弟弟整夜守著,每兩小時翻動一次,天一亮輪我炒茶,最後烘成條狀茶乾。包種茶沖泡後透出金黃色,帶有淡淡花香,有時是蘭花、茉莉,也有梔子和野薑花,每次不一、捉摸不定, 就像藝術品,對我而言也是種挑戰,品嘗的瞬間就是為一季努力作結。


製茶須掌握時間、溫度和濕度,而看待結果要泰然,這是我和弟弟衝浪悟出的道理,以前在浪板上等浪,錯過一次正覺得可惜,緊接著又一波意想不到的;茶也要等,有時盼了整年的冬茶,卻碰上東北季風降雨。農人的生活被春夏秋冬切割區分,不知不覺在耕種和採收的循環裡度過無數四季,只要順著時節前進,專注眼前,好壞都無須執著太久,曾經在意的事物也不再糾結了。
┈┈┈┈┈┈┈┈┈┈┈┈┈┈┈┈┈┈┈┈┈┈┈
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SP 潮農時裝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