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3 We Love, No Matter What
戀愛是場自我修行
別一開始就往天長地久去
文 許馨仁 攝 簡子鑫 場地提供 美天餐室
┃ 羅毓嘉 ┃

羅毓嘉 詩人、作家,著有作品《棄子圍城》、《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研究所畢業時遇見香港男友,相戀 11 年。平日走跳金融產業,下班後是朋友口中的「羅姐」,總黏著他當愛情顧問,但任何感情問題都以一句 grow up 解決。看待事情離地三公分,但戀愛就要陷進去,最瘋狂的是替戀人寫了本情書《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愛情這種東西,是你看著一個人,僅僅是盯著他的側臉,就可以感受你們之間有或沒有,當視線移向他,你會迫不及待想觸碰,是出自賀爾蒙的渴望,愛在客觀上也許不存在,但主觀體現在某些行為。對方的心思你無從得知,接著就陷入很純情的惆悵裡。高中時喜歡的男孩座位排我前面,有次他轉過身跨坐和我說話,臉靠得很近,鏡頭畫面頓時定格,吵鬧的校園好像聽不見任何聲音了。愛最美的是你不知道 對方在想什麼,按捺不住的衝動卻很真實。
小時候有五六年我爸都在中南部做機電工程四處跑,和我媽過著週末夫妻的生活,她平日一打二顧孩子,但再忙也不忘規畫假日行程,全家一週一次相聚,想來都是快樂的;有次他們說想到樓下喝咖啡,半小時後我接到電話,兩老竟然車子開了就到汐止山上賞楓約會。他們在不知覺中形塑我對經營關係的意識,感性上想要,理性上就該有相應的安排去達成,只要兩人願意,關係就能持續,其他事都不算什麼了。

其實單身與否於我沒有太大影響,看書、看電影,下班聚會、到酒吧寫寫東西,同樣在日常裡循環運轉。以前談感情浮浮沉沉,常被怨太自我中心,這是我在愛裡的缺點,大學時對象送飲料到我打工的咖啡廳,為了給我驚喜耽誤和朋友的球局,我對這種殷勤全無好感,甚至厭煩,只想大吼:難道你沒別的事嗎?拜託先有自己的人生再來找我。我總認為兩個各自處理好的個體,放在同一時空才有意義,別想從他人身上找尋自己缺少的,或因寂寞而盲目填補生理空虛,內外狀態平衡,理想的感情才會浮現。

年少時愛是單純,停留在視覺與觸覺的階段,只想每分每秒望著彼此,天長地久不在選項內。成熟後也曾深陷複雜關係,嘗試溝通卻敗給激情褪去的漠視對待,我是理性的,大不了騎車隨耳機裡的搖滾樂嘶吼尖叫,發洩完來解決問題。直到 24 歲遇見更理性的香港人,他告訴我該找份休假足夠、薪水不錯、下班就拋諸腦後的工作再來和他戀愛。以前只想愛,是距離迫使我們安排規畫、有意識妥協付出,無論時間、精神或金錢,當賀爾蒙化學反應蓋上一層現實的濾鏡,見個面得飛七百多公里,每多一天、一個月或一年,都不理所當然。
一段關係拉長後會長成怎樣的愛,說實話難以拆解,而是明白彼此的模式,接受對方是個這樣的人。他討厭我抽菸,但大夥兒聚時會指定抽菸的友人帶我去「買洋芋片」透透氣;合吃一條虱目魚留剩我們都喜歡的油肚,他會嘗兩口說,好這塊給你,我夠了。離開香港前他陪著我搭機場快綫,列車啟動前兩分鐘我刷卡進站,車門一關,遠遠看見閘門口的他揮手。或香港佔中他唯一一次說愛我,我一時嘴硬回,幹嘛你要去死了啊?電話掛上還是感動的。時間久了,隱約感知到某些因子在流竄、具現了愛,讓你以不同往常的方式對待。


戀愛是修行,需要一次次調整, 當上段關係曾有的警鈴再響起,得提醒自己改變或乾脆瀟灑離開。談戀愛也像抽籤,破綻露出前都無法斷定好壞。我雖然嚮往,過去卻也曾懷疑長久關係的存在,後來才明白,別一開始就往二三十年去,把日曆攤開圈好日期,下個月平順度過,才有下個三五年。
┈┈┈┈┈┈┈┈┈┈┈┈┈┈┈┈┈┈┈┈┈┈┈
Cover story 103 We Love, No Matter What
Part 2 關於愛,我想說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