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慢生活
未老須還香
┃ 張曼娟 ┃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經歷了晚唐時期的戰亂,流浪許多年,直到晚年才在四川定居,他飽含情感地寫下一闋詞〈菩薩蠻〉,懷念著曾經在江南度過的旖旎美妙時光。最後兩句寫出了他的留戀 ── 自己還沒老,仍捨不得回到故鄉,如果一定要回鄉,是多麼悲傷的事。
與喜歡的地方離別,都是捨不得的。要與《小日子》告別,於我而言是如此惆悵,卻又是必須。2015 年是我生命裡的深深海溝,許多固若磐石的支撐,開始不斷崩塌陷落,忽然之間,家沒有了,父母變得陌生,每天都是驚懼慌亂和無助。偶然之中,遇見了《小日子》的社長劉冠吟,她從我的廣播節目來賓,成為固定一月一會的來賓,而後,她向我邀稿了,希望我可以在雜誌開專欄。
開專欄的經驗不算少,但是,這次最特別。過往在報章雜誌寫專欄,常覺得自己是晚輩,能與前輩作家們並列,感到榮幸。《小日子》是既文青又年輕的,已年過五十的我,覺得誠惶誠恐。「我擔心自己已經落伍,跟不上年輕人的生活步調,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我很誠實地向冠吟社長坦白,雖然,這樣的邀稿,我也是感到很榮幸。
「老師妳不用想這麼多,就寫妳想寫的就好了。」冠吟很爽朗地說。
於是,我展開了成為《小日子》專欄作家的生涯,一寫就是五年多。我這樣的一個資深人類,很難不回憶過往,「追憶似水年華」這句話,真的是要有相當多的年華才能體會的啊。那些美好時光,微小而珍貴的快樂,像一條又一條涓涓細流,匯聚成為今日的我。一旦敲開記憶的縫隙,我便能通過,置身於某個歲月切片,那裡的大小恰好能溫柔地裹住我,使我不致搖晃擺盪,無所依憑,而是可以妥妥地安身憩息。自從開始寫專欄,我變得更敏銳,去感受坐臥行走的瞬間,這些那些難以捉摸的細微感受。好像在困頓的生活中,仍有一個可以自由呼吸、行走,享受生命的我,幽微重生。
同時,我也成為《小日子》忠實粉絲,只要是雜誌上報導過的創業年輕人,他們自己創造的生活方式,小店、小攤子,都成了我追逐的目標,忽而去追手製冰棒;忽而去追餐廳裡的醬菜與一夜干;忽而去追樹林裡的果醬。充滿熱情地去全臺各地的小日子門市「巡店」,如果在哪間文青店看見陳列著《小日子》雜誌,便覺得像是一種祕密同盟,「這是一間好店。」理所當然的認定。
與《小日子》邂逅之後,我覺得自己重新嗅聞到生活的香氣。
寫完七十幾期的稿子,即將邁入花甲之年,不只一次對社長提出要「告老還鄉」。當年離開大學教職,曾有人問我:「妳教書教得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我對年齡有著敏感的覺知,如果要等到退休,還有十幾年,那些年輕博士與教師要飄流到何時?他們也都是很優秀的,也都滿懷理想,於是,我毅然離開了大學,戲稱為「騰位子」。這一次又要「騰位子」了,許多年輕作家都有上乘文筆與精彩的生活意見,我應該光榮除役,讓更多作家的文章在《小日子》吐露芬芳,而我可以繼續擔當忠實粉絲。
感謝《小日子》冠吟社長與工作團隊,你們是最棒的。感謝讀者用心品味我的專欄「慢生活」,與你們在一起的每個日子都很幸福。
六十歲其實不老,那麼,就讓我未老先「還香」吧。把生活的香氣,奉還給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張曼娟 曾經在大學當教授許多年,曾經在香港擔任臺灣文化代表;曾經出版過締造紀錄的暢銷書,如今想回歸到沒有定位的狀態,好好過日子。喜歡旅行、觀察、發呆、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