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6   Girls in Our Town


臺北女生是我的創造
是你跟我所有人的創造


┃許菁芳 × 李昭融┃


 HaoHao Lin   YJ Chen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許菁芳(右) 高雄人,作家,曾出版散文《臺北女生》、《甘願綻放》。臺大法律系畢業後飛往美國芝加哥、加州及加拿大求學。現於科技部擔任研究員,也於大學教授政治學。還沒畢業及穩定收入時就在臺北購入房子,現在回想起來是在這座城市做過最脫序的事情。

李昭融(左) 臺北人,編輯,大學畢業後進入媒體業工作至今,現為《Vogue Taiwan》的採訪主編。2019 年與攝影師登曼波和林建文合作拍攝素人女生,創作出《台女 Tai- Niu: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在臺北最喜歡的地方跟許菁芳相同,是瑜珈教室。






臺北這座城市太快太新,後浪推前浪,推得你只能直直地跑不能回頭,一轉眼就看不清了自己是誰。城市的冷酷現實教會這些女生開始武裝自己,和人保持距離是因為害怕讓自己受傷;但臺北也有它柔軟的時刻,像是深夜的永和豆漿還有這麼多人陪你吃掉滿芝麻的燒餅油條。

但也是這座城市的殘酷與溫柔,教會我們如何當一名臺北女生。

許菁芳在《臺北女生》中記錄著自己轉變為臺北女生的歷程,是成長的自省也是自我的釐清,而李昭融在《台女 Tai-Niu》一書中,從二十位不受主流收編的女性群像裡試圖去理解或捕捉當代女性的面貌,並撕下社會給她們的刻板標籤。二位創作者不約而同的使用「臺北女生」一詞,在她們的敘述下,彷彿臺北女生真的是個人,在這座城市有血肉、有愛恨、有黯淡但也有發光的時刻。



= 小日子 / 許= 許菁芳 / 李= 李昭融



日:兩位各自創作「臺北女生」的契機?

許:寫這本書其實蠻自然的,就是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覺得講英文很煩,所以開了一個中文部落格,就一篇一篇寫,後來因緣際會認識出版社,就索性把文章集結了起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候的自己亟欲一個來自眾人的焦點或鎂光燈,所以寫這些文字時比較常思考的事情是如何才能被看見。

李:當初沒想到要出書。原本這些文章都來自於我每個月在雜誌上寫的單元,後來一樣是被出版社的編輯相中,覺得我所選的人物以及攝影師的影像風格都蠻特別的,書中出現的二十位女性都不是屬於檯面上的人物,當然也是跟我自己待在媒體業很久的關係,反而更想去捕捉那些更有特色及個性的人物。

其實我本來自己想的名字是台北女子圖鑑,是看了《東京女子圖鑑》這部日劇所給的靈感,但後來上網查才發現不對,臺灣買了東京的版權翻拍,找桂綸鎂主演,所以我不能用這個名字,可我還是喜歡圖鑑這個字,就想說改成臺北女生好了,後來又發現菁芳妳的這本書,所以也不行,最終才改用台女。 也是聽到大家每次會說什麼臺女不意外啊,一些對女性比較負面的評價,所以想要扭轉這樣的觀點。但在這本書裡我還是想強調,這二十個女生,她們是怎麼樣跟臺北這個城市產生連結,所以最開始才會想用臺北女生。



日:當初擇選二十位女性的標準或角度是什麼?

李:可能她們身上都有一點點我想要談論的部分,比如書裡提到的 Angie 這個女生她其實是個 ABC,根本就是個美國人,小時候來過臺灣幾次,後來在大學時看了電影《千禧曼波》,迷上林強幫電影寫的歌,然後她對家鄉的愛就整個湧上,可是她其實根本沒有住過臺北這個城市。

所以她算是毅然決然跑來臺北,然後寫信給林強,每天去煩他,還幫他做了一張 EP。我就覺得 Angie 的故事好像是在講說,像我們以前都很嚮往去美國,或者去國外?

許:但對她而言是相反的?

李:對!我覺得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太一樣的點,在她們彼此的故事裡頭,都有類似我想要講的東西,像書裡有個看起來超酷的女生,她是臺中人,跟我說她以前在臺中穿自己喜愛的衣服會被人家側目、在學校被欺負。來臺北後她念了實踐大學,那實踐就是一個全校都長她這樣的人,所以她覺得很安心。

其實我有發現這些從外縣市上來的女孩子,她們覺得臺北是一個很開放的地方,在這裡比較可以做自己。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日:臺北提供了什麼樣的條件或擁有什麼城市特質,讓這些女生在這座城市能做她們自己?

李:我覺得大城市應該都有這樣的特質,其實就是人越多的地方,它的可能性就越高。然後我覺得臺北有很多奇特的店家啊,或者是說一些社群,他們會連結,也是因為臺北工作機會好找,所以大家會上來臺北工作,人口基數變得很多,她的開放性跟可能性相較於其他的鄉鎮或小城市會比較多,但我覺得這個也不只是臺北的一個特色,倫敦啊,巴黎啊,洛杉磯啊也都可以。

許:看你怎麼想了,因為我覺得在哪裡都可以做自己,如果今天在苗栗我也覺得很棒。

李:在我書裡所採訪的那個女生,她是說她在那邊會有很多異樣的眼光,然後大家會覺得她是怪咖,可是在這邊反而是會被路人稱讚說,哇,這樣很好,阿嬤會跟她講說:妳這樣真的很好看。

許:其實就是說人數變多了,當然變化就大,相較於五百人,你在五萬個人的環境裡本來就比較容易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但是反過來講,臺灣她還是有一個質上的差異,這不是量的變化造成的,因為臺灣確實算是個蠻溫和的社會。

所以你在五百人的環境裡所感受到的東西,跟你在另外一個文化的五百人環境裡面所感受到的東西,還是會不一樣,確實在一些社會裡,你會覺得比較受接納,然後有一些社會你就比較難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還是覺得住在臺灣是蠻舒服的。



日:臺北女生長大成人後,對這座城市有什麼改觀或新的想法嗎?自己又怎麼看待臺北?

許:現在覺得臺北蠻接納的,因為以前比較小的時候,覺得這個城市很難生存,但其實長大反倒會看到很多機會,還蠻不錯的。臺北唯一很不好讓人困擾的一點就是天氣真的很差。都可以做自己,如果今天在苗栗我也覺得很棒。

李:同感!真的天氣超爛的!

許:以前在臺北念書就對天氣覺得很幹譙,現在也很幹譙。

李:我覺得是大學的時候感覺比較深刻。當時念外縣市的同學就會說你們臺北人好像就是很會花錢啊,臺北女生都感覺特別會打扮,然後會去參加派對,這類的刻板印象,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接收到這種訊息,可是他們也沒有覺得是批評啊。另外,我還有發現很妙的事情是,有些外縣市的同學,他們到了臺北之後打扮得更誇張,像是一直被管的很嚴,然後終於可以大解放。

如果是交往的話,的確覺得臺北男生比較奸詐一點(大笑)。

日:菁芳書裡的男生好像都很純情。

許:有嗎?或許是當時的我比較純情?

日:你把臺大男生描述成那樣耶。感覺天塌下來有人靠的感覺。

許:有一個純真感對不對?應該說我遇到的啦,會交到的朋友就都是這個樣子。

李:因為怎樣的人就會遇到怎樣的人。感覺菁芳就是漂亮且純情,渣男不敢來找你!真的絕對不敢來。

許:我也是遇過渣男啦 ⋯⋯(大笑)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日:菁芳在書裡講述自己成為臺北女生的過程,這個轉變具體來說是什麼呢?

許:臺北首先是獨立嘛,一個人北漂上來,就有不同層次的努力,還有智識的開放,就是以前還看得到學習的盡頭,可是讀大學會讓自己蠻明確的知道我的學習是沒有終點的,你學不完這樣子。

其實在成長獨立的過程中,我還是蠻幸運,沒有非常非常辛苦,反而是出國之後,我才更明確地感覺到必須全力以赴才能獲得他人尊敬的那種體會。

再到更後來才會理解到,肯定是需要自給自足的,不需要經由他人,我不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需要他人給予肯定的位子,但這是年紀到了一個階段才能體會到的事。



日:菁芳一開始來臺北生活的時候,有什麼不適應嗎?

許:很多不適應啊。天氣很爛啊。

日:還有呢,你有覺得人有不友善嗎?或是人與人距離,真的像外界說得比較遠嗎?

許:其實也還好,但是確實我覺得那個不是臺北的問題。應該這樣講,十幾歲的時候,很多人還會ㄍㄧㄥ一個理想世界給你看,但是當你越長大,越可以看到世界的真實。

所以並不是說人怎麼樣,或這個社會怎麼樣。臺北只是比較大,人比較多。因此就展現很多真實的樣貌給你看。比方說最後一分鐘放你鴿子啊,反正就是很多啦,都是很真實的事情。



日:現在會覺得自己是臺北女生嗎?

許:臺北這個 feature(身分)對我而言沒有那麼強烈。人的身分有時候這個浮出來,有時候那個浮出來。像看到俄烏戰爭的新聞時,你的認同就全部都變臺灣人了。所以也不是你臺北或是哪裡人的問題。但對我而言,臺北這個 feature 不是我現在生命階段裡,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身分。

撇除原生家庭給我的家,我現在自己買的房子,算是在我三十幾年的生命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創造。同時之間,我的博士身分也是我非常重要的認同與創造。

像我朋友說她剛做完月子回家,她婆婆就跟她說,哎,你現在不是小姐了。然後她心裡面就有一個抗拒,她就覺得不要,我要繼續做小姐。那她當然就是一路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浪漫然後很青春的女生。

聽完這個故事,我就在思考,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最重要的身分是什麼,我給自己的解答是我的博士身分,所以不管我已婚未婚,或者有小孩沒小孩,博士對我而言,是我這一生最重要的一個身分之一。我現在對臺北的認同很大源於我在臺北買了房子。這個房子是我重要的創造,所以我的創造構成了我的臺北認同。

李:但小時候對這個城市其實沒有這麼有感覺,可是現在年紀漸長之後會覺得,臺北就是我家,就算這裡是個天氣很爛,然後很愛塞車的地方。但因為我的愛有很多面向,比如愛她的 7-11,我愛她的手搖茶,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在口渴的時候,能喝到手搖茶。所以說我是滿懷對這個城市、對這個島嶼的愛來做《台女》這本書,所以我希望會有續集。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它還沒有結束,就是一個開始而已。



日:這十年間臺灣社會最觸動你的事情?

許:我覺得蔡英文當選總統還是蠻重要的。但太陽花學運還是更觸動我內心。因為那是一個,公民創造歷史的時候。

李:同婚我是感觸很深的,我覺得很驕傲。因為我們在亞洲算是第一個。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No.116「臺北女生」許菁芳 × 李昭融


日:菁芳說臺北女生撐起這座城市,當初講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許:因為確實是女性撐起了這座城市啊(笑)。

李:這樣講好了,男女的確都一起撐起了這座城市,但過往大家太喜歡把焦點放在男生身上,我覺得是時候把焦點多放在女性一些了。但大家都有分,大家都撐起來。

許:大家都很棒。但因為反正就是一個父權的社會嘛,所以我同意啦。但這個問題也是有很多層次,譬如人都是女人生的啊,對不對?那如果沒有女人,城市的人口從哪裡來?但如果沒有男性的精子,你也沒辦法生小孩,所以當然男生也很棒棒,但撐起一座城市,確實是一件需要合作的事情。

但這個問題本身可能是從一個比較陽剛的視角去看,就是說我們必須去分說這個是你做的還是我?功勞在誰身上?但其實我覺得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是,「這個事情是你做」的這句話,這個 statement(論點)本身並沒有否定這個事情也是我做的,對吧?

今天訪談儘管是我們兩個的聲音,可是這也是你(編輯)的創作:是你的發想、你的提問、你的創造,是你跟我所有人的創造。

所以說臺北是女生撐起來的沒有否定他人的意思。當然也有像昭融講的,過往焦點很容易看到男性,所以我們現在把 spotlight 轉過來,但是其實當我說我們把 spotlight 轉過來的時候,並沒有覺得我們不可以有第二個 spotlight,可以是一個雙主菜的狀態。



日:如何看年紀在自己身上的轉變?

李: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感到很多不確定。尤其是 29 跨到 30 的那個階段特別不確定,好像是一個關卡或是關鍵,其實跨過之後還是可以做一模一樣的事情。但不知道是不是人老之後臉皮比較厚,人家覺得怎樣我都覺得還好,小時候會很在意,但現在就不太在乎了。

許:二十歲時你就覺得怎麼可能在臺北買房子?甚至就是大家都在觀望啊,或者一邊抱怨,一邊買啊。還有就是少子化,我們這代雖然生的比較少,可是還是會生啊,還是很多人生。我很期待自己四、五十歲的樣子,像這樣一個一個階段發展下去,還蠻好的。●










┈┈┈┈┈┈┈┈┈┈┈┈┈┈┈┈┈┈┈┈┈┈┈

Cover story 116   Girls in Our Town


Part 1 因為這個城市 我們形塑出新的性格

臺北女生是我的創造 是你跟我所有人的創造


Part 2 每一個她 都是一種自己的分類

鄭麗君|承襲歷史也創造未來 臺北的自由讓我成為我

鄭宜農|是臺北給了我安全感 讓我做最奇怪的自己

理科太太|當媽媽讓我真正成為一個人 現在我知道勇氣是什麼了

阮鳳儀|既是美國女孩也是臺北女孩 身分的游移讓我更加柔軟

黃麗群|這裡浸潤又寵溺了我 讓我這麼自得其樂地伸展著

蔡嘉茵|去接受各種真實 我的存在 就是對觀眾的挑戰

劉奕伶|當我的生命僅存舞蹈 臺北無關喜歡

呂欣潔|能活在如此安然去愛的地方 有時彷彿作夢一般

阿卡貝拉|在這座城誰都能相愛 謝謝這種柔軟與包容

席耶娜|探尋城市暗處裡的光 是條通教會我的溫柔

Fanko|既容易被看見也容易被淹沒 永遠要聚焦在自己

May|健身其實是心靈的鍛鍊 以此聆聽身體的需求

高琹雯讓人心安的臺北 奠定了我的美食自學之路

洪愛珠|小城故事未必登峰造極 卻讓人舒適過尋常日子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