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停留的地方
察覺自然捎來的消息
一座島嶼 蘭嶼日常

文、攝 Five Wu
下了船,從西岸港口騎往東岸部落。行經像水渠一樣的山路時,車子因山洞口的瞬間風切而飄移甩尾,彷彿秋名山車神過彎,加上行進間的阻力、陽光射入眼睛的角度,就知道是東北風吹起的季節了。
入秋之後,要通過這段環島公路的北面總是落得狼狽,有時更會遇上強勁濕冷的雨勢,如擊鼓般猛烈地打在臉上,刺痛的幾乎睜不開眼,還好風雨通常來得既短又急,不出十分鐘,又是藍天白雲,艷陽高照。這在達悟語裡稱作 Kalapoto,指有晴有雨的天氣,也是典型的蘭嶼日常。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慢慢習慣,每當有蘭嶼人開始聊天氣時──這裡說的並不是像英國人作為社交招呼的開場白,或無聊到想結束話題只好尬聊那種──通常出現天氣話題,更像是追蹤師交換彼此的訊息資料,由於氣象儀器無法立即反映真實情況,而小島往往都是在極短時間內,會同時體驗到晴時多雲雷陣雨的變化。但重點並不在於現象本身,而是彼此經驗的互通有無,展現實體化通風報信:「剛剛東清突然暴雨,一過母雞岩就停了」「機場那段有下一點,但過了虎頭坡完全就是好天氣」。畢竟在蘭嶼,能夠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不多,天氣就是其中一點。舉凡店家營業、警察臨檢、海邊浪況、飛機航班,若是真的風雨欲來,便成了當地人說的「來蘭嶼,送關島」。

作為臺灣年平均風速最強的地方,蘭嶼全年有近四分之三都是強風的日子。從山上不同方向吹來的風,與從海上吹往陸地的風,都各自有不同命名;放眼所見山川風景、岩石海流,不同區域也有特定描述的狀態。小島沒有高山地勢,為了防範強風吹襲,而發展出抗風耐寒的地下屋。族人對於自然現象的常識,細微變化的觀察,已經內化成人體氣象站:如何聽風辨位、解讀雲的線條和行徑、海底泥沙的混濁情形,歸納出接下來的風向與浪況,預判捕魚抓蝦蟹的最佳位置。那些只出現在課本中的地理考古題,卻是小島每日真實上場的隨堂測驗。
即使我們在城市中漫步,仍能感受到微風帶來的清涼,風的質地、強弱、虛實、溫度、方向,都會透露出許多線索。不需去到特定地方才能發展這項覺察,只需要讓身體回歸到動物性的感官本能,透過觀察巷弄與地景的關係、陽臺植栽的生長、鳥群飛行的角度,都能提高對自己所在地的敏銳和熟悉。於是在某天,會出現那麼一個瞬間,我們能在風景之中,察覺到自然界中所有一切都是帶有意義的徵兆出現,而我們可以知道接下來即將發生的事,並且感覺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結,然後成為一個整體。●


Five Wu 冬至出生的青年男,有一天會成為冬至出生的壯年男。現臺中、臺南、蘭嶼三地旅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