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飲食青春期的社會
沒人告訴你只能當個吃貨


 HaoHao Lin   張紀詮


┃ 李明璁 ┃


CHI4558
李明璁 臺北人,社會學者。除了任教於北藝大也因緣際會主持公視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記錄下臺灣市場裡濃厚的在地人情故事,節目獲得第55 屆電視金鐘獎三項獎項。現今走在市場裡,因爆炸頭外型易被認出,常被民眾誤認是要來拍節目。

沿著萬華艋舺一路延伸到士林天母的臺北西區,有我成長的路徑。最深刻的記憶是被阿公阿嬤從艋舺批發完童衣後,再被帶到三重的市場街邊擺攤,我就像個小招財貓活看板般看著人來人往,街市的喧鬧、食物的氣息從此印烙在我的童年意識裡。

又再大一點時,我的青春期隨家人住在士林夜市的媽祖廟附近,只要一到夜晚整個街巷摩頂放踵,我和朋友總是開玩笑說這裡人多到連走路都不用走,算是真正親眼見證過士林夜市最輝煌的時期。

正因為成長的機緣,讓我跟所謂的傳統市場、夜市市集、或是所謂的街邊小吃(Street Food)感到很親近,總有一種奇妙的連結。

幸運的是,臺灣社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保留了這些市集小吃,他們如今仍蓬勃地在我們生活的街區轉角邊存在著。再加上歷史、移民等因素,讓臺灣的飲食文化在近百年來受到無數民族文化的影響與浸融,你可以吃到包肉鬆的花壽司、吃到已自成一格與流派的牛肉麵,我著迷於那匯聚在食物裡的文化能量,尤以眾人所說的B 級美食,更是我情鍾之處。


CHI4442

但我們家其實並不是對吃多講究或多挑剔的家庭。或許是在成長環境下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與文化資本,再加上雙親都是勞工階級,對他們來說,三餐就是求個溫飽,健康均衡足矣。如今的我也會很謹慎地看待「講究」這二個字。對我來說,不要因講究給限制住了去嘗試各種味覺的機會,我們很容易會因為講究,無形中豎立起一種界線,或一種結局。試著把自己打開,多一點點自由,是我如今在面對飲食選擇時的心態。


當然,在小吃裡講究的「細節」仍是美味成敗的關鍵。但這裡所指的細節並不代表是近乎苛刻地吹毛求疵,更是一種欣賞且尊重做吃的人對自身工作的自律,在我看來,如果店長/料理人是細心地對待每個環節,即便是再常民可得,其美味程度與心意並不會亞於高端餐飲裡的料理。


CHI4704

我近期最有印象的是位在高雄鹽埕區的阿財雞絲麵。一反眾人常吃的湯雞絲麵,在這裡乾麵才是主流,像是直球對決般,在簡單的調味下,更能聚焦在麵體本身的香氣與嚼勁,從他們煮麵的流程,火候時間、瀝水甩乾淋油,動作毫不拖泥帶水一氣呵成,上桌時還會提醒你趕快將麵拌開才好吃,處處是細節,怎麼能不好吃?還有嘉義東市場煙氣瀰漫十足戲劇性的牛雜湯,一家人細膩分工包的網絲肉捲……真的說不完。(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臺灣人的確愛吃,在吃上的追求也造就了如今飲食環境上的多元豐富,但也一體兩面地可能同時擠壓到其他非食物以外的文化的多樣性。我們就像是身處在一個轉大人般的社會,仍是青春期的我們亟欲去主張自己跟上一代不一樣了,會過分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卯起來吃,用吃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


我在市場待了不只一整天,看到臺灣也不只有美食,還有這麼多這麼珍貴的人情事物。我們還是會在節目中介紹吃,但從食物中又能投射出各種不一樣理解的可能性,提供大家未來自己去探索的機會。我承認,我們都是吃貨,但也沒有人告訴你「你只能是吃貨」,吃能帶來幸福,但應該也還有很多別的事物一樣擁有這樣的功能,那會是什麼?


青少年不會永遠一直是青少年,這個社會也不會只停留在這,而我們終究會在吃的這件事情上往前更邁進,我是很樂觀的,也期待能見證這一切。●


CHI4795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