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2   Organize and Reset


整理是種責任感
勇於捨棄才能更專注地生活


 劉亞涵   安比 AEN



┃林姓主婦┃


%E6%9E%97%E5%A7%93%E4%B8%BB%E5%A9%A6 02577 scaled

林姓主婦 成為主婦之前是個行銷人,個性明快有效率,婚後開始了專職主婦的生活,並在網路上分享主婦日常、家務技巧與食譜,經營粉絲專頁「林姓主婦的家務事」,並出版同名書籍《林姓主婦的家務事》目前已出版至第四部。喜歡一切事物都收得剛剛好,蒐藏各種食器、鍋具,只為讓每道菜都能剛剛好承裝八分滿,但慣用的杯子只有一只。




「當一個物件無法再繼續服務你當下的生活,就必須放生了。」這是成為主婦多年累積的家務經驗中得到的結論。

我不是個極簡主義者,但我很善於斷捨離,不為追求高深的人生哲理,純粹是希望日子能一直過得清爽舒適,每天能舒服自在地和家人在餐桌上吃飯,隨時想休息就能躺在沙發上,而不是讓大量雜物排擠掉了生活的範圍和品質。




當感受到生活開始出現不順心的煩躁感,我就會把家裡淨化一次,淘汰不需要和不想要的,這是所有整理的第一步,如此才能將心思花在真正喜愛的事物上。所謂整理和收納,是為了能夠持續跟物品維持良好的互動,而不是把東西全都藏起來,當物件被遺忘在角落,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目的。




對我來說,「整理」是一種對空間負責的態度。過去因為住在家裡,對於生活空間其實並沒有太多堅持,老是被長輩叮囑快去整理房間,直到婚後,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家,一個得以全然主導的空間,心底湧出了責任感,才發現自己原來對生活存在想像和渴望,不願隨意對待,於是從地板、牆面、燈具到家具,家裡的每個環節都是自己喜愛的,因為不想辜負了這個空間,漸漸地也會想把生活習慣打理好。




整理,是需要持續練習的過程,我會依序問自己三個問題:Why、Where、How,「為什麼而留下?」之後「要放在哪裡?」最後才是「如何收納?」核心概念必須從使用動線出發,再搭配使用頻率來決定東西該怎麼收,以廚房為例,流理檯是日常備料、清潔的區域,所以鋼盆、砧板等等便以此為中心收納,鍋具、食器擺置瓦斯爐下方櫥櫃,鑄鐵平鍋則掛在中島上櫃,方便取用又能保持乾燥。確保最常使用的櫃體裡都是日常必須的物件,再依序擴散分布,跟物品之間的邏輯關係一旦建立,家也就變得很好整理與維持。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家愈來愈貼近心中樣貌,勇於捨棄才能更專注在生活上。每天無論多忙錄,我一定會為家人好好煮一頓飯,在餐桌上吃飯聊天是最重要的生活場景,所以廚房也是我花最多心力整理規劃的地方,我可以驕傲地說,這就是我的理想廚房,沒有絲毫多餘,所有的配置都是依據使用習慣一步步安排和調整,說來有趣,成為主婦後反而更激發了我行銷人的企劃組織能力,掌握擁有的物品,根據尺寸功能安置規劃,再審視使用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一一應對解決。


持續地整理,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灑脫了,那些花錢買來的或別人送的,曾經捨不得割捨的,甚或是不肯承認的錯誤決定,一旦毅然捨去後,你會發現其實對日常生活一點影響也沒有,理解到很多事無須執著,就連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所以我也會定期整理臉書好友,只留下真正有互動和在意的人。




建立自己的整理系統絕對稱不上輕鬆,需要大量思考、下各種決定,再付諸行動,支撐著我的始終是心中的畫面,每天晚上睡前我會順手將散亂的物件放回它的位置,隔天一早醒來,看到一室喜愛的物品全被安置在對的位置上,那種成就感和安心感難以言喻,而且絕對值得。●





┈┈┈┈┈┈┈┈┈┈┈┈┈┈┈┈┈┈┈┈┈┈┈

Cover story 122   Organize and Reset





no122 %E9%A0%90%E8%B3%BC%E5%AE%98%E7%B6%B2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