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從慢食中召喚文化的自信
是我對土地的愛與守護
文 林家豪 圖片提供 津和堂
┃郭麗津┃
郭麗津 臺南人,現移居臺東,為臺東慢食節策展人與津和堂城鄉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2012年從產地餐桌計畫開始以食物與花東建立關係,透過長時間的經營與蹲點,建立起地方的魅力與自信。
十多年前,或許從外人的角度來看,臺東仍是沿岸旅行的一個過渡站,騎士們停下腳步吃個便當或合菜迅速果腹便再度上路,幾乎是難有機會去接觸到那些潛藏在山海的部落,或隱身在尋常家戶之間豐饒且多面的飲食文化。
當我能以專案計畫的機會來到這塊土地,親身走入當地人的生活,才訝異且驚喜地認識到譬如小米、紅藜等如此充滿生命力的傳統在地作物;而涵括多族的原住民、客家人或新移居者也帶來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飲食習慣,他們可能彼此獨立,也可能混融誕生出新的飲食光譜。
知本當地盛產的洛神。 金峰鄉嘉蘭部落的小米。
但當時的臺東卻鮮有脈絡性地去梳理這些飲食文化,缺少更進一步的實際行動讓其產業化與市場化。人類學出身並專於城鄉規劃的我,著眼於找出讓農村產業能夠永續發展的模式,為貼合當時政府提倡要將東部打造為慢食慢鄉的計畫,我首先借鏡了慢食(SlowFood)▾在1980年代的義大利由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發起。起初作為速食文化 (Fast Food) 的反動,追求乾淨安全的食材來源、保護環境與物產多樣性、強調在地傳統飲食文化的技藝與記憶,並致力創造從生產者、製造者到消費者之間得以永續發展的消費關係。 當中的「產地餐桌」概念,協助在地餐飲業者運用當地食材,並且試圖找到餐點與(業者)自身的文化關聯性,來設計新臺幣350元上下的單人套餐,讓來臺東參加深度旅遊的消費者,每個人都能靜下來好好吃飯,感受口中來自土地的美味生命力。
從餐食的設計輔導開始鼓勵店家參與,一路到2017年首屆舉辦至今的節慶活動「臺東慢食節」,背後的核心都是藉助慢食運動的精神找到城鄉發展的著力點,今年四月更終於有機會和義大利慢食總部的人實際碰面,我也很誠實地表達自己的初衷並非要做為臺東慢食運動的「推動者」,而是更務實地去思考如池上、關山、鹿野等農鄉,該如何創造食農產業的新可能?
蓋亞那工作坊在2023年臺東慢食節「晨食餐桌」研發出的樹豆天貝。
2020年台東慢食節「有種餐桌」。
自備環保餐具來盛裝料理、布置野餐桌,已成為大家參加慢食節的默契。
當然,放眼臺灣其他縣市鄉鎮幾乎沒有得以借鏡的對象,在氛圍相對保守的臺東,店家不搶著出名、不汲汲營營地要與他人競爭,使得當初在推廣上多數人都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得要努力踏進地方產生信任感,與夥伴一一拜訪店家、搏感情,才終於聽見「看你們這麼認真籌備好像真的很不錯,不然這次就參加看看。」這樣的聲音。無論他是對慢食或展地餐桌的概念有興趣、甚或是原住民或客家朋友對自己的族群飲食文化有好奇,開始有越來越多認同我們理念的朋友加入。
有人運用傳承自父執輩的智慧在溪域裡採集溪鮮;亦有透過醃漬或發酵技法延長時令的美味;或用月桃葉等自然間唾手可得的植材取代塑膠包裝,其實許多人在原本的生活中早已在實踐著慢食的精神,更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像是在召喚他們對身分與生活環境的新理解。當人對自己的文化有醒覺—也漸漸地找回了脈絡,成為了一個有故事的人,連同料理一起長出了血肉,開枝散葉,滋養著地方。
慢食店家「日出禾作」的主理人黃瀚,本身也是關山電光部落的阿美族青年,返回家鄉種植有機米。
成功鎮重安部落的阿美族長輩,正在潮間帶採集貝類,阿美族語為 micekiw。
我是真心期許大家能吃到「好東西」,用農友們用心生產的好食材、廚師透過技藝認真做出的料理,除了美味之外,食物裡能帶著在地故事或摻了些文化的況味,進而讓一道菜的誕生,使所有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變得更有自信,對生活的這塊土地感到驕傲且幸福,讓臺東不再只是好山好水好無聊,而能是好山好水也好好吃。
移居十年,這裡的山海洗滌我的身心,慢食告訴我要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去吃東西,並且有意識地去飲食,因為三餐不僅是溫飽,裡頭更有著十多年來我移居於此的信念,是對臺東飲食地景的持續支持,是守護,也是深愛。●
池上鄉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