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出一個涼涼的夏天
一種滋味 夏天的味道

盛夏,和爺爺坐在的老家廊簷前,炙熱的空氣襲來,無論扇子怎麼搧,汗水還是流不停,結束一天的農忙,爺爺從冰箱裡拿出啤酒,冰涼的氣泡趕走了夏天的熱,清爽而苦澀的氣味,伴隨唧唧蟬聲,包裹整個夏天。
說起臺灣的啤酒味,大部分人可能會想到主流大廠啤酒,臺廠大多用國外進口大麥來做啤酒,然而臺大農藝所的陳相全卻決定要用臺灣的穀物釀造啤酒,他捧著種子到田裡找農夫,以臺灣土地種出的玉米、小麥釀酒,喝下一口,麥子的香味在嘴巴裡久久不散,這才知道臺灣麥穗原來的味道。

「大一的時候看到身邊的每個人都在喝酒,自己就窩在宿舍裡開始釀起啤酒。」13 歲就到美國讀書的陳相全,侃侃而談自己第一次釀酒的經驗,雖稱不上滿意,卻開啟了對啤酒的興趣。之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超市挑啤酒,美國啤酒 Samuel Adams Boston lager 厚實的酒體、夏威夷啤酒 Kona-longboard 清爽的氣味⋯⋯,一邊喝著啤酒看球賽,是繁忙生活中最放鬆的時刻。
在美國生活多年的陳相全發現,美國的小酒廠在過去十多年間,從一千五百餘家快速成長到三千餘家,但全球供應啤酒原料大麥芽的地方,卻十隻手指就能數出來。這使他開始思索,啤酒原料在地化的可能。
臺灣農民大多種植稻米,因為啤酒的原料作物種植成本高,產量極低,若不搭配高經濟價值的產物,農民很難生活下去,陳相全看見了這個問題,於是飛過了半個地球,從美國回到臺灣,在臺大農藝所開始投入研究,希望能透過高經濟價值的啤酒,解決農民的問題。

他與夥伴捲起袖子,從六個小盆栽灑下大麥種子,在臺大農場培育大、小麥,從中了解每個作物特性,建立起臺灣原物料的資料庫。並與農夫契作,收購農作物精釀啤酒,用臺中大雅區的小麥、臺南白玉米、花蓮成功的大麥,釀出真正在地的味道。除了釀造啤酒的基礎穀物外,也希望將臺灣的特色農作加入啤酒中,例如臺灣土肉桂、山椒、野生的桃子⋯⋯,甚至是人們較少使用的柚子皮、橘子皮等,以小麥、玉米為基底,本土作物的香氣點綴,味道層次更豐富。
臺灣夏天悶熱又常下雨,因此陳相全在啤酒味道調配上較為清爽,和朋友借了大烤箱,高溫烘焙小麥,麥香充斥了整個廚房,發出焦糖般的香氣。並與夥伴在桃園的釀酒廠,以大麥芽為基底,配合上層酵母低溫發酵 30 天,保留了穀物完整的風味。

「文化在生活中投影,我們希望將臺灣在地的味道與人文,擴散到世界。」這是陳相全的期待。他們結合臺灣藝術創作者、地方文化工作者,與藝術家、策展團隊合作瓶身設計,並和老牌製服「中美牌工作室」合作,利用零碎的布料邊製成杯墊,讓啤酒更加貼近臺灣常民生活。
有沒有一種啤酒,屬於臺灣的夏天?乾淨的小麥味浮現,陳相全目前已用臺南白玉米、臺中選二號小麥釀造啤酒,未來等到花蓮的大麥、山上的啤酒花收成,就能喝到真正臺灣在地的麥酒了。
文 鄭雅文
攝 Kenta Fujii、禾餘麥酒
鄭雅文 文字工作者,大學就讀資訊傳播系,曾到捷克參與老酒廠重建,著迷於老事物新生命,以及任何形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