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蟾蜍山城裡的料理植栽空間
┃ 山屋野事工作室 ┃

狄佳瑢(左)、李明峰(右),曾在咖啡館打工負責餐點,而逐漸對西式料理有興趣的狄佳瑢,2012 年和就讀臺大園藝系並熱愛植物的李明峰,在師大附近開始了對地球友善的餐飲空間「日楞咖啡」,2015 年創立結合節氣食物與植栽青草的品牌「山屋野事」,希望透過品牌推廣在地飲食,在都市中找到與自然共依共存的生活方式。平日裡除了打理咖啡館之外,也會不定時到市集裡擺攤,販賣手作果醬、點心,以及青草茶包與花束等。
沿著公館熱鬧的羅斯福路往圓環方向走去,隱身在臺北市區的蟾蜍山裡,高高低低的寧靜山城,像是臺北市的小九份。這裡曾是農業試驗與蠶業改良場,四周植物長得茂密有生氣。一步步登上階梯,再鑽進蜿蜒的眷村裡,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找到了「山屋野事」工作室。
這是個推廣在地飲食生活,結合花草植藝與季節料理的空間,工作室的主理人佳瑢和明峰運用自身對西餐、植栽的知識,延伸在地食材與植物的價值,販賣自製的點心與植栽。大學時期因在咖啡館打工而相識的兩人,五年前結合各自的專長,在臺北市區開了間咖啡館。但是當興趣變成一日復一日的 SOP,久而久之在繁忙的工作中,逐漸感到迷惘。

「雖然在臺北住了一陣子,但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地方,一度想搬離臺北。」直到有天明峰散步經過蟾蜍山時,恰好看見一個阿姨從遠處走過來,便和她打個招呼,順口打聽附近有沒有房子在出租,阿姨回說:「我有棟房子在修,你要不要過來看一下。」兩人就這樣決定搬到有著豐富自然生態的蟾蜍山,回到最純樸、自然的生活,並成立新品牌「山屋野事」。希望能在都市中為在地有機生活,尋找更多的可能。
採訪當天的空氣又濕又重,就像濕襯衫般地黏在皮膚上,但一走進工作室,清新的青草香立刻竄入口鼻。明峰創作的植栽隨處可見,像是將鹿角蕨固定在板上,掛在一處滲水的牆壁,就是為了讓喜愛潮濕環境的蕨類植物自由生長;或是將海金沙放置乾燥後,作為房間裡的燈飾……明峰順應植物的特性,為它們找到最適合的位置。

我們隨明峰走進蟾蜍山,路邊看似不起眼的草叢,在他眼裡都是塊寶。「基本上沒有毒的植物都可以拿來用,每一種草都有自己的功效。」明峰說著說著,手上的斗笠裡,早已裝滿了植物,他又指了指野地裡的植物:「像這種隨處可見的咸豐草,曬乾後拿來泡茶可以清熱解暑;這個叫做串鼻龍,莖蔓堅韌,以前會用來套在牛鼻上,現在可以編成花圈……」這片看似傾頹的野地,成了他的藥草園。
明峰回到工作室細心地整理植物,放進竹篩中待乾燥後,編成當季的手紮花束;也將艾草、月桃頭為基底,做成清香安眠的藥浴包;或是順應自然,將同一區域的可食用野草曬乾,不特別篩選,作為延續土地原有配方製成的雜草茶包。 這些都是在研究植物特性後,以發揮現有材料、當季植物的最大功用所配製。


另一旁的餐桌上,佳瑢運用臺灣在地食材,研究不同的季節料理。將在蟾蜍山周邊所採摘的刺蔥、香茅曬乾後,加上芳香萬壽菊,和前陣子明峰在自家養蜂所產的蜂蜜,擠上檸檬,製成冰涼的茶飲,喝起來非常清爽,尾韻還帶著厚實的青草味。甜點焦糖布丁則是加入朋友種的鐵觀音茶葉,配上融合 espresso 的自製焦糖醬,讓焦糖不會搶過布丁的茶香。
除了在料理中加入創意外,佳瑢也盡可能完善地利用食材,讓料理的過程不產生浪費。例如供給咖啡館的餐點中,有將剩餘的吐司邊,放入料理機打碎之後烘乾,可以作為起司蛋糕的餅乾底,或是加入漢堡排中增加保水度;還有前陣子擺攤時,以較少人使用,帶點甘苦、辛辣的蘿蔔葉取代羅勒,並將烤到酥脆的培根代替傳統青醬裡的松子,再加上些許調味,做成的蘿蔔葉青蔥醬。

佳瑢說:「重新回到生活裡,料理才更有生命力。」就像電影《小森食光》裡,女主角將當季的在地新鮮食材,用簡易的手法,順著食材特性,並依照自己的喜好加以調味,製作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對佳瑢與明峰來說,植物和料理就是大自然給予靈感的創作品。訪談到了尾聲之際,夕陽正透過玻璃屋頂照射在山屋裡,鍋爐上的裊裊炊煙正緩緩升起。●
文 吳亭諺
攝 鄭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