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被編織療癒的困頓靈魂
┃ Floskit ┃

蔡晏禎,Floskit 創辦人,從小喜歡畫畫,兩年前因為對人生的迷惘開始接觸Macrame,擅長將自己對於設計的理解融入繩結中,每個作品堅持手工編織。她喜歡材質原始的觸感也愛大自然,如果假期長就去登百岳,假期短就在家裡斷捨離,笑說除了爬山最大的興趣是扔東西。

「Macrame▾指不用勾針、棒針、縫紉機等工具,單純用雙手編織繩子的創作方法。教會我很多道理,我的個性容易多想,人生遇到困難常被困在結裡,編織告訴我打錯了結拆開就能重新來過,心結也要拆開才能好好梳理。」晏禎邊梳著結球的織線邊笑說。
Floskit 的工作室坐落在萬隆民宅區,今年是暖冬,採訪那天遇上難得的冷氣團,在冷冽的空氣中吸吐漫步,街道像被蓋上了一層霧白濾鏡,清清爽爽的,就像晏禎。採訪團隊到了門口她從三樓下來迎接,整齊後梳的黑髮,臉上掛著兩條月彎。推開門,是一室約十坪的縮小版居家空間,客廳角落放滿棉繩,另一側是工作桌,牆壁上掛著吊毯作品,小小空間撐起了晏禎心中的夢幻城堡。

在接觸 Macrame 以前晏禎的工作像是生存而非生活。在學時為了眾人的期待選擇相對安逸的道路,出社會後做過婚禮企劃、古蹟修復與業務員,「努力地活著,但內心是空的,常在想 30 歲了怎麼還一事無成?」大約兩年前在職涯沮喪之際認識了 Macrame,編織的專注力讓她的心靜下來,一收一放之間找到了平衡,也能將曾經未了的創作熱情注入其中。

「我會那麼愛 Macrame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過程中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剛開始做的時候,常想把結打得完美,使勁地拉,綁到手都紅了,結卻纏在一塊。對人也是,面對事情若太咄咄逼人,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反而會兩敗俱傷。」

Macrame 光是打結的方式就有四千多種,結的鬆緊、大小能自由創造,同樣的東西透過每雙手會有不同的個性。初期她做些杯墊、包包自己用,後來發現編織沒有固定的形體,也無需拘泥規則,於是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原創。像是聖誕節時她用粗繩編的聖誕老人與麋鹿掛飾,運用金屬環編織的耳環,或是難眠的客人特別找上她訂做的捕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