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在湧蓮寺邊菜場循著記憶
用料理複製家族情感


┃ 洪愛珠 ┃


%E4%B8%BB%E5%9C%96 PHI03982

洪愛珠  資深平面設計師、大學講師、專注飲食主題的寫作人。清朝以來,家族就定居在觀音山腳下。長輩講究飲食、認真拜拜,蘆洲的湧蓮寺和廟前市集,是全家最主要的祭祀及採買基地。近年為了記錄母親和家族飲食開始寫作,作品曾獲臺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入選《九歌一〇八散文選》。





這片圍繞著湧蓮寺的市集聚落,正式名稱是中山市場。上午是菜市場,傍晚有小吃夜市。幅員廣大,晨昏都人聲鼎沸。幾十年來幾乎沒有改變。蘆洲是北部的早期開發聚落,清朝時陸續落戶的先民,多是來自福建的同安人。信仰多為地方家廟,而湧蓮寺為觀音佛寺,相傳一本地商人行經淡水時曾向佛像祈求,還願時佛祖發爐指示,便落腳現址,因為實在靈驗,帶動各式信仰聚集,市集與人潮也隨之集結。

由於是早期聚落,這裡至今仍維持著扎實的習俗傳統,年年出巡的觀音祭、三年一次的國姓醮⋯⋯,人們的生活跟隨節慶與土地緊緊相連,我們家也不例外。三代人一同住在觀音山腳下的村莊,過個小橋便到蘆洲,每年過年到湧蓮寺拜拜祈福,安太歲、點光明燈,是多年傳統,而位於中正路上的龍鳳堂,是吃了三代的老餅鋪,也是村人一致認定的老味道,祭拜前總要買些蛋黃酥、咖哩酥聊表心意。


%E5%9C%961 PHI03654
%E5%9C%962 PHI03664

湧蓮寺前的得勝街是廟前市場的核心,這一代的食物比較傳統,小吃店有賣了 7、80 年的, 我和家人都是從小就來。最常吃的是切仔麵,很多人不曉得,蘆洲湧蓮寺前,就是切仔麵的發源地,所以這一代切仔麵店是北臺灣最密集的,水準奇高。每天清晨開始準備的黑白切,到了中午湯頭已濃白的像是拉麵高湯,自然鮮 甜完全不須味精調味。


%E5%9C%9614 PHI04200

自小生長在傳統大家庭,外公作貿易生意,還沒有便當的時代,阿嬤和媽媽每天都要為家族和員工準備八大圓桌的飯菜,用老式大灶炒大菜,家裡時常要宴請國內外親友,宴客菜都是蜇頭、雪蛤、蹄筋燴烏蔘這種作工 繁複的老臺菜。席間我和弟弟便要負責跑堂,擦玻璃杯、端菜、補酒,得隨時繃緊神經,但也因此學生時代的便當,常常會有鮑魚或刺參這種誇張菜色。


%E5%9C%9610 PHI04059

因為一家子都在意「吃」,有記憶以來,阿嬤便牽著年幼的我到廟前市場採買,她是逛市場的能手,帶著我踏遍市集小巷,跟所有攤販都能聊上兩句,只可惜兒童的視線模糊,無法窺知一百公分以上的世界。記得那時最討厭逛濕市場,地板濕滑還伴隨腥味,但只要撐完這段路程就可以得到獎賞,阿嬤很寵我,總會瞞著媽媽買米苔目冰給我吃,賣甜米苔目的老太太年紀大了,偶爾天氣好的時候出現擺攤,買一碗來吃時,都很懷念阿嬤。

我阿嬤跟媽媽都過世了。我媽媽過世,對我打擊特別深,所以到全家熟悉的湧蓮寺拜拜,還有在廟口前的市場採買,對我會起療癒作用。我記得她是跟哪一攤買羊肉,一斤帶骨一斤帶皮;轉角那家阿嬤常去的水果攤特貴,只有想念的時候會買一些些。此後兩三年間,我每週都來到湧蓮寺,憑藉記憶探尋一樣的店攤,買一樣的東西、算差不多的價格。這段期間,更學會了如何拜拜,知道什麼水果可以、什麼菜式不能祭祀。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E8%A9%A6%E8%AE%80%E5%B0%81%E9%9D%A2No.95

┈┈┈┈┈┈┈┈┈┈┈┈┈┈┈┈┈┈┈┈┈┈┈

Cover story 095    Pray, Eat. Life from Miaokou


神在人在 廟口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在湧蓮寺邊菜場循著記憶 用料裡複製家族情感

三老爺宮蘊藏歲月點滴 鴨母寮市場吃出雙城韻味

與城隍廟相繫的遊子人生 異地從此能生根

開化寺前始終留存的老工夫 都是誠摯勤肯的日常累積

站前保安宮群聚信念與美食 豐滿世代回憶的小吃


SP1 善男信女來報到 廟宇擔當大集合

SP2 為求信徒處處有保庇 廟宇周邊有吃有喝有照應

SP3 後面的信眾舉起你的雙手 全臺神明盛會都要走

SP4 自己的財運自己救 紫南宮發財金怎麼求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