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7 We All Love Snacks!
雞蛋糕就像瑪德蓮
吃的是來自記憶深處的滿足
┃陳穎┃
文 劉亞涵 攝 HaoHao Lin

陳穎 成為甜點人之前是行銷人與社會學家,畢業於斐杭狄法國高等廚藝學校。出國前是個不吃甜食的人,因為歐洲較冷,身體自然會渴望熱量才養成了吃甜點的習慣。著有《法式甜點學》、《法式甜點裡的台灣》等書。
我喜歡吃雞蛋糕,但並不是會時常想起它,這類型的傳統點心對我來說好像都是如此,不會特別為它在腦海裡存取一張美味店家地圖,但就是非常自然地存在日常生活裡,小時候第一次吃雞蛋糕應該是爸爸媽媽在夜市買給我吃的,印象中口感和味道是軟潤香甜的,不像如今有些雞蛋糕外殼會特意烘烤得酥脆,整體是軟中帶著 Q 彈,甜甜滋味很是滿足。
其實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都有許多相似的點心,比方說香港雞蛋仔、荷蘭小鬆餅,甚至法國瑪德蓮都是非常接近的小點,成分就是簡單的雞蛋、牛奶、麵粉,縱觀來看就是最原始簡樸的甜點形式,在世界各地都能受到大家的喜愛。我對於雞蛋糕的回憶大多是家裡巷口附近的小攤車,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形狀記憶,三歲以前我住在臺南,印象比較深的是手槍形狀的雞蛋糕,有些人可能是海豚或是梅花形狀;而瑪德蓮之於法國人更接近家常味道,曾聽法國朋友說他們若去國外讀書甚至會在行李裡帶上幾包瑪德蓮。
在正餐之外,我們吃點心為的是一種心靈層面的療癒和滿足,但是相較甜點的精緻,點心似乎又多了一點飽足的止饑作用,用澱粉堆疊出的簡樸,反而令人感到安心,那是一種從集體記憶透出的熟悉,所以我很樂見現在許多fine dinning 主廚嘗試在精緻餐飲中加入傳統點心的概念,像是結合椪餅、地瓜粥等形式,讓我們能以不同角度重新了解這些看似理所當然存在的點心,它們的故事以及更多的發展可能,也能讓國外的消費者有機會欣賞,進而了解臺灣的飲食文化。●


┈┈┈┈┈┈┈┈┈┈┈┈┈┈┈┈┈┈┈┈┈┈┈
Cover story 117 We All Love Snacks!
Part 1 我與點心的私密時刻
Part 2 那些點心誕生的時刻
► 魚刺人雞蛋糕|雞蛋糕是我童年的總結 也是我能為這世界創造的快樂
► 李亭香|過去酬神喜慶的唯一選擇 臺式餅舖承接故事繼續傳香
Part 3 Sweet Party 點心派對!
► 索艾克 × 毛奇|關於蜂蜜蛋糕、克林姆麵包、蛋捲的真心話老實說
┈┈┈┈┈┈┈┈┈┈┈┈┈┈┈┈┈┈┈┈┈┈┈